灌陽7月13日電(通訊員 何綺雯) 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了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實況,桂林理工大學“一葉興鄉”鄉村振興實踐團奔赴廣西灌陽縣黃關鎮順溪村,開展以“茶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非遺油茶產業振興探尋新路徑。
聚焦非遺傳承,探索產業瓶頸
灌陽油茶作為當地傳統飲食文化的杰出代表,成功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實踐團調研發現,其文化雖歷史悠久,產業發展卻因生產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困境重重,長期停滯不前。面對這一狀況,順溪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履職,帶領村民代表到三江茶葉種植基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同時,灌陽縣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累計投入7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完善設施,為油茶產業發展筑牢物質根基。
油茶小鎮 (通訊員 劉志玲 攝)
實地走訪調研,助力產業升級
實踐團實地探訪順溪村油茶產業基地時獲悉,當下標準化廠房主體雖已基本建成,可消防設施與生產設備仍未到位,裝修成本超支還引發了資金短缺難題。項目負責人稱,團隊正全力優化施工方案,積極協調追加資金,力求安全生產與建設進度齊頭并進。值得一提的是,順溪村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今年3月攜手專業運營團隊“螺當家”,共同成立“灌之坊有限公司”,還開通了企業公眾號,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為傳統油茶產業添上數字化、品牌化新動力,推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實踐團在灌之坊前合影(通訊員 黃昊 攝)
青春賦能鄉村,共繪振興藍圖
調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結合專業優勢,圍繞品牌推廣、產品包裝、電商運營等方面提出建議,并與當地干部進行了深入座談交流,共同探討茶旅融合、非遺文化推廣等發展路徑,為灌陽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駐村第一書記提出:“希望借助高校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灌陽油茶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充分發揮青年人的智慧和力量,為灌陽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駐村第一書記與實踐團成員開展座談會(通訊員 黃昊 攝)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也為灌陽縣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未來,桂林理工大學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不斷凝心聚力,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