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黃河入?诘某快F尚未散盡時,實踐團的隊員們已經站在石碑前,快門按下的瞬間,他們的笑容與背后搖曳的蘆葦、泛紅的堿蓬共同定格。旗幟上 “山東建筑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的字樣在陽光下折射出微光,不僅是對這次實踐的肯定,更像是濕地與青年之間立下的無聲約定 —— 這份守護,將以傳承的姿態延續。


返程前的最后一個清晨,隊員們特意操控無人機完成了一次“告別航測”。鏡頭下,曾被互花米草侵占的灘涂已長出稀疏的堿蓬幼苗,蘆葦蕩的邊緣新抽出的綠芽在風中輕顫,遠處的東方白鸛正掠過水面。這些細微的變化,被清晰地記錄在影像數據中,隊員們指著電腦屏幕上的標注線,語氣里滿是欣喜。這些數據將被整理成《黃河三角洲濕地植被動態監測報告》,提交給保護區管理局,為下一步的生態修復方案提供參考。


在與保護區的老守護者道別時,這位在濕地工作了三十年的老人接過隊員們打印的航拍圖,用粗糙的手指劃過圖中蜿蜒的水道:“以前我們靠腳底板量,一天走不了十公里,現在你們這‘飛機器’一飛,一天能把整個保護區看遍。” 老人的感慨讓隊員們更深刻地意識到,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連接世代守護力量的橋梁 —— 老一輩用經驗積累的 “濕地字典”,正通過青年手中的技術轉化為更精準的 “生態密碼”。
離別的車上,隊員們翻看手機里的相冊:有與保護區工作人員圍坐討論影像的場景,還有無人機鏡頭下的那片堿蓬灘。“明年我們可以帶三維建模設備來,更精確地記錄濕地地形變化。” 隊長在筆記本上寫下新的計劃。窗外,黃河水奔涌著匯入渤海,仿佛在回應這群青年的約定。
航測的墨汁尚未干透,濕地的紙箋已鋪展新的篇章。實踐小隊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無數個 “下一次” 的開始 —— 他們的航跡將繼續在蘆葦蕩與堿蓬灘間延伸,用青年的智慧與執著,讓黃河入?诘拿恳淮温蓜佣急粶厝崾刈o,讓這片海陸相擁的土地,永遠鮮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