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邊關處,芳華護胡楊
導讀:在巴爾魯克山的風沙里,有一群身影接過了歲月的接力棒——孫龍珍民兵班。她們的名字,連著一位29歲烈士的熱血:1969年,孫龍珍懷身孕勇護國土,將生命定格在邊疆。如今,女民兵們踏著她的足跡巡邏界碑,以烙鐵繪山河,用青春守疆土。從駱駝刺叢到無人機巡線,變的是守護方式,不變的是“熱愛軍墾、獻身國防”的初心。這是傳承,亦是續寫。
采訪對象:楊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孫龍珍民兵班班長
采訪組:塔里木大學“邊疆情 衛國志”宣講團
采訪時間:2025年7月12日
采訪地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
采訪內容
1、采訪組:楊班長,當初是什么原因讓你加入孫龍珍民兵班?
楊月:我從小就聽著孫龍珍烈士的故事長大,特別敬佩她。一直希望能像她一樣,為祖國守好邊疆,所以有機會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民兵班。
2、采訪組:您能先給我們講講孫龍珍民兵班的成立背景和意義嗎?
楊月:孫龍珍民兵班是為了紀念孫龍珍烈士而成立的。1969年6月10日,孫龍珍烈士為保衛祖國領土,在與入侵蘇軍的斗爭中,懷著6個月身孕壯烈犧牲 。她的英勇事跡激勵著我們,民兵班的成立就是為了傳承她的精神,繼續守護祖國的邊境。
3、采訪組:在日常工作中,孫龍珍烈士的精神是如何影響你們執行任務的?
楊月:孫龍珍烈士面對危險毫不退縮,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在我們執行邊境巡邏等任務時,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像惡劣的天氣、復雜的地形,都會想起她的精神,就有了克服一切的勇氣和動力 ,堅守好每一寸國土。
4、采訪組:加入民兵班后,訓練和執行任務一定很辛苦,有沒有想過放棄?
答:訓練和任務確實很艱苦,有時候巡邏一天下來,身體累得不行。但每當看到邊境線上的界碑,想到孫龍珍烈士的付出,就覺得自己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5、采訪組::我們了解到,現在咱們這有很多“00”后,那么“00后”成員在訓練里有什么不一樣的勁頭?
楊月:她們敢闖。比如學格斗時,會主動查技巧視頻琢磨動作;練講解時,還會拍短視頻發在網上,把巡邏故事和烈士事跡結合著講,年輕的活力讓“守邊”這件事更鮮活了。
6、采訪組:有時候在巡邏時遇到暴雪或戈壁高溫這樣的極端天氣,怎么保障任務和安全?
楊月:我們早有準備——冬天備著暖寶寶和防滑冰爪,夏天帶足水和防曬裝備,出發前會反復查天氣。去年夏天巡邏遇沙塵暴,能見度不足三米,我們手挽手跟著界碑坐標走,踩著前人踩出的淺痕慢慢挪,最后在天黑前安全歸隊。這種時候,誰都不會說“退”,因為知道身后是國土。
7、采訪組:負重越野、戰術演練強度不小,大家怎么堅持?有沒有印象深的故事?
楊月:有個“00后”姑娘第一次練戰術匍匐,手肘磨出血,卻咬著牙爬完了全程。后來她跟我說,想起孫龍珍懷著孕還往前沖,自己這點疼算什么。現在我們訓練后會圍坐聊天,把“疼”變成互相打氣的由頭,疼過的地方,反而成了最有力量的印記。
8、采訪組:你們平時住在營地,業余時間怎么相處?有沒有暖心的小事?
楊月:我們常一起做飯,誰巡邏回來晚了,鍋里肯定留著熱湯。有次新成員想家哭了,老成員就帶她去看界碑——“你看這碑上的字,孫龍珍烈士守在這,我們現在守在這,就像一家人守著一個家。”從那以后,她再沒喊過苦。
9、采訪組:既是民兵又是講解員,兩種身份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楊月:巡邏時是“守護者”,眼睛盯著界碑和地形,心里繃著安全的弦;講解時是“傳遞者”,要把巡邏時的體會融進故事里——比如講孫龍珍烈士“踏過駱駝刺巡邏”,我會告訴游客“那種扎進褲腿的疼,我們現在還能碰到”,這樣大家才懂“堅守”不是空話。
10、采訪組:這些年,孫龍珍民兵班在守護邊疆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楊月:多年來,我們配合邊防官兵完成了無數次巡邏執勤任務,及時發現并處理了多起邊境異常情況,有效維護了邊境的安全穩定。而且,我們還積極參與團場建設,在宣傳國防知識、帶動周邊群眾愛國戍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1、采訪組:未來想怎么創新傳承龍珍精神?
楊月:我們正試著把巡邏故事畫成漫畫,用烙畫刻下巡邏路線,還計劃開直播帶網友“云巡邊”。老一輩用腳丈量土地,我們可以用更多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熱愛軍墾、獻身國防”的精神走得更遠。、
12、對想加入的年輕人有什么話想說?
楊月:這里的日子確實苦,但每次看到界碑在夕陽下的影子,看到游客聽完故事后紅的眼眶,就知道值得。希望大家都可以堅定理想,追求目標,孫龍珍烈士用生命開了頭,我們能用青春續下去,這是多幸運的事——你來,我們一起守。
結語:暮色漫過巴爾魯克山時,界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像極了孫龍珍民兵班巡邏時留下的足跡。從陳列館里泛黃的照片,到營地里晾曬的作訓服——孫龍珍的名字,早已不是一段塵封的往事。它是巡邏路上遞來的半壺水,是講解時忽然哽咽的聲線,是“00后”民兵鏡頭里,界碑與晚霞重疊的模樣。風掠過邊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傳遞同一個答案:所謂不朽,從不是驚天動地的瞬間,而是有人把“守護”當成接力棒,一棒又一棒,傳到了今天。山風會記得,那些迎著風沙前行的身影;山河會記得,那束從1969年亮起來的光,至今仍在照亮邊關。
作者:方馨,鄭小凡 來源: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追溯兵團記憶,共赴紅色征程”尋訪團
- 守得寸土暖,平凡即山河
- 為深入了解兵團生活的真實面貌與兵團工作者的奮斗歷程,今日我們聚焦于“兵團生活與兵團工作經歷”這一主題,邀請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
- 07-19 關注:0
- 烙繪邊關景,筆凝山河情
-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上,楊新平以烙鐵為筆、以火為墨,用30余年堅守,成為兵團現代套彩烙畫創始人與非遺傳承人。他深
- 07-19 關注:0
- 獻身邊關處,芳華護胡楊
- 在巴爾魯克山的風沙里,有一群身影接過了歲月的接力棒——孫龍珍民兵班。她們的名字,連著一位29歲烈士的熱血:1969年,孫龍珍懷身孕勇
- 07-19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