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瓷行千里”實踐隊赴福建省閩清縣開展“中華文脈傳承團”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以“探歷史、悟工藝、傳文化、助振興”為核心,通過非遺保護實踐、古窯遺址探訪、文化調研及鄉村助農等多元形式,讓千年瓷文化在青春實踐中煥發新活力。
1、結對共建,筑牢非遺傳承陣地
7月5日上午,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與福建省索佳藝陶瓷藝術研究院舉行結對共建儀式,為“義窯青白瓷非遺保護傳承實踐基地”授牌。此次合作明確了長期協作方向,雙方將在非遺技藝傳承、專業人才培養、陶瓷創新研發等領域深度聯動,為義窯青白瓷的活態傳承搭建穩定平臺。 非遺傳承人劉榕冰老師帶領實踐隊員走進陶瓷世界,在古船模型與陶器展品前,她詳細講述了閩清義窯的輝煌歷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陶瓷外銷支點,義窯曾將青白瓷銷往世界各地,見證了宋元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景。隨后,隊員們在陶瓷工坊體驗揉泥、拉坯、修坯等制瓷工序,在指尖與瓷泥的接觸中,體悟“土與火”交融的千年工藝智慧。



(圖片備注:01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進行“義窯青白瓷非遺保護傳承實踐基地”授牌儀式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02 實踐隊員在陶瓷工坊體驗拉坯工藝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
2、遺址尋蹤,對話千年窯火文明
5日下午,實踐隊前往閩清義窯青白瓷古窯遺址,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專業人員手持帶有冰裂紋、刻花等紋飾的古瓷片,為隊員們解析其年代特征與工藝細節:“這片殘片來自南宋時期,胎質細膩、釉色青白,正是義窯外銷瓷的典型特征。”隊員們徒步探訪龍窯遺跡,觸摸被歲月熏黑的窯壁,從斷壁殘垣中追溯義窯“千窯相連、煙火不斷”的往昔盛況。
7月7日,實踐隊走進閩清浮頭街與梅城印記歷史展示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的“五街九巷”格局中,宣講員以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文脈”的論述為引,結合當地民眾修復古窯、收藏老瓷的故事,展現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民接力”。隊員們在展館內看到的義窯青白瓷茶具、瓷枕等文物,與街頭走訪時居民家中珍藏的老瓷器遙相呼應,讓“冰冷的文物”成為“有溫度的記憶”。




(圖片備注:03 實踐隊員探尋古窯遺址感受古瓷之美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04 實踐隊員在梅城印記歷史展示館聽取宣講員學習文化遺產保護知識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
3、助農興村,鏈接文化與產業振興
7月6日,實踐隊赴閩清縣樟洋村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以“文化賦能+產業助力”推動鄉村振興。在座談會上,隊員們與工作站人員共同分析當地優勢:橄欖、茭白等農產品品質優良但銷路有限,而義窯陶瓷非遺蘊含的文化IP尚未充分轉化。 實踐隊發揮經管專業優勢,一邊深入田間調研作物種植與銷售瓶頸,一邊策劃“非遺+農產品”創新方案。在助農直播間,隊員們手持印有義窯紋飾的橄欖飲料包裝,向網友介紹“瓷韻閩清”的特色:“這瓶橄欖露的回甘,就像義窯青白瓷的釉色,清冽而悠長。”此外,隊員們還走訪爐邊厝古民居,從木雕、磚雕中的陶瓷紋樣里,探尋傳統文化與鄉村生活的深度聯結。





(圖片備注:05 實踐隊與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人員開展座談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06 實踐隊員在田間了解橄欖種植情況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07 實踐隊員直播推廣“非遺+農產品”特色產品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提供)
此次實踐活動將非遺傳承、歷史調研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既讓隊員們在古窯遺址中觸摸歷史厚度,在制瓷體驗中感受工藝精度,更在助農實踐中拓展文化傳播廣度。正如實踐隊隊員所說:“義窯的‘瓷行千里’,過去靠的是海上絲路的商船;今天,我們要用青春的腳步與創新的思維,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行’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