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珠”肇實(芡實)激活沙浦特色產業新動能,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本網訊(記者駱浣詩莫蕙苑駱璇/攝制黃茹靈賴冰慧駱璇)7月17日,肇慶學院“芡”途似錦——賦能沙浦鎮農業振興突擊隊(以下簡稱“芡”途似錦突擊隊)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號召,深入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典三村開展實地調研。此次調研行動通過走訪當地芡實種植戶,探尋這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歷程與時代變遷。
圖為肇慶學院“芡”途似錦突擊隊漫步于芡實種植地田埂間。駱璇供圖
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作為全國最大的芡實加工基地,有著兩百多年的芡實種植歷史。1979年,當地的鄉親們成功將野生芡實轉變成人工種植,自此,沙浦鎮成了芡實種植基地。歷經深耕發展,沙浦鎮典三村所在區域的芡實種植形成了一定規模和產業體系,為農戶提供了重要的收入來源。當地種植戶杜鏡全(以下簡稱杜叔)自上世紀80年代從事芡實種植,最多時承包面積達200多畝,而典三村杜村長(以下簡稱杜村長)則于90年代加入種植行列,最多時承包面積達60多畝。據了解,典三村芡實種植規模在上世紀八十到九十年持續擴大,全村種植面積最高可達1000畝,干果收購價最高可達16元一斤。
圖為肇慶學院“芡”途似錦突擊隊隊員采訪當地種植戶。黃茹靈供圖
當地選擇種植芡實的原因,與土壤、地理條件等密切相關。當地土質特殊,更適合芡實生長,其他農作物在此生長適應性較差,而芡實能較好地利用當地水土資源,與水產養殖形成互補的農業模式。相較于傳統水稻種植,芡實種植利潤更高,且一年中管理相對簡便。同時,當地芡實因藥用價值高、口感粉糯,與外地同類芡實相比,本地芡實不僅在品質上優勢顯著,也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更強的韌性與潛力。
“清明下種,立冬采收”,這是芡實種植不變的時令。但種下去的每一步,都得看天“臉色”,臺風來、雨水淹,都會使得產量大打折扣;當地農戶表示,風調雨順時芡實產量相對較高。一畝地的濕果產量基本上可達900斤,可曬得干果500斤,最優年份干果畝產可達600-700斤。而產量低時,僅有300-400斤干芡實。采摘后的芡實需晾曬脫水后入庫。天氣晴好時約4天可完成,陰雨天則晾曬周期延長;若操作不當,還可能因天氣影響導致腐爛變質。如今,科技為種植賦能。無人機施肥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節省了人力成本;農科院專家的定期指導幫助農戶科學應對病蟲害、優化水肥管理;種植戶間的經驗交流也促進了疑難問題的解決,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種植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圖為肇慶學院“芡”途似錦突擊隊隊員采訪當地村長。賴冰慧供圖
當地芡實銷售渠道呈現出相對集中且穩定的態勢,主要依賴當地加工公司進行收購,外地收購商數量較少。據杜村長反饋,當地公司在收購芡實時,本地收購商相較于外地收購商,每斤價格會高出0.1元至0.2元。但是,芡實收購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最高時,每斤芡實收購價大約13元;最低時,約為6元一斤。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購過程中,本地收購方相較于普通農戶會對貧困戶種植的芡實在正常價格的基礎上加價0.1-0.2元一斤,以此助力鞏固當地脫貧成果。
希望寄于塘間,風調雨順帶來好收成、好價格。談及未來發展,杜叔雖笑談農業“靠天吃飯”,卻難掩期許。這份期許是芡實種植戶對產業發展的樸素愿景,他們期盼著芡實市場價格與產量雙雙上漲,以保障生活安穩,從而實現“三穩”,即價格穩、產量穩、收入穩。
在本次采訪調研活動中,肇慶學子懷揣著青春的熱忱奔赴廣袤田野,以堅實腳步丈量大地,以蓬勃朝氣點亮鄉村發展之光。通過與當地農民的深入交流,基層產業和特色產業蘊含的無限活力更為直觀呈現在突擊隊眼前。青年的蓬勃朝氣與鄉村的發展脈搏同頻共振,正為鄉村振興增添青春氣息。
圖為肇慶學院“芡”途似錦突擊隊隊員合照。賴冰慧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