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感受徽州文化獨特魅力,巢湖學院徽韻傳承.與愛同行實踐團于7月3日前往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通過參觀展品、聆聽講解,近距離感受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
圖為實踐團在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前合影
在博物館大廳,講解員首先為大家講述“一府六縣”巨型浮銅雕圖,在其上方雕有整個“一府六縣”的標志性建筑:有“徽派木雕藝術博物館”之稱的績溪龍川胡氏宗祠,同時也是胡錦濤主席的故鄉,在其下方是被譽為“江南都江堰”的千年古壩歙縣漁梁壩,始建于南宋的16孔石拱橋太平橋,以及全國唯一現存八角牌坊——有“東方凱旋門”之稱的許國石坊等,每一處建筑都承載著徽派工藝的精髓與歷史記憶,展現了徽州獨特的建筑風格與悠久歷史。
圖為講解員為成員們講解“一府六縣”巨型浮銅雕圖
徽州雕塑名人墻陳列著20位先輩。其中屬于徽州府本土人士且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代著名經濟學家、財政專家王茂蔭,被贊為“世界的資本論,中國的王茂蔭”,其經濟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新安畫派開辟創始人漸江,作為史上唯一僧人畫師,為中國繪畫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先生;被宋慶齡譽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先生;中國近現代山水國畫大師黃賓虹,有“南黃北齊”之稱。這些名人的事跡與成就,彰顯了徽州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生命力。
圖為雕塑名人墻
在展廳的地面上刻有一幅徽州水路路程圖。實踐團沿著東海方向逆流而上。整個水路圖東起建德、上至新安江,被劃分為三大板塊:錢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同時,因為新安江橫跨兩地流域境內,也被稱為“一江遇兩水”。
走進“徽字廳”,該廳命名源于“徽”字蘊含的山水與人文交融之意,腳下徽州水系模型、頂部山脈景觀與兩側人文銅浮雕,共同詮釋了這一理念。此處亦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核心——徽州府所在地。
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則是徽州文明演進的“活化石”。成員們于“遙憶徽州”學習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徽州。大家觀摩歙縣新州遺址出土的石器原件和完整的遺址圖,了解到該遺址與杭州良渚遺址一脈相承;西周青銅甗分兩部分,甑可蒸、鬲可煮,功能與現代蒸鍋異曲同工,展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漢代陶投壺則揭示了古人的禮儀活動及其為提高命中率采用的巧妙方法,通過加矮腳桌、放紅豆等。通過參觀學習,大家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娛樂精神。
圖為西周青銅甗
“徽州無土著,皆為南遷而來”,講解員特別指出,徽州原住民均源自歷史上三次大規模南遷──西晉八王之亂、唐安史之亂、兩宋靖康之變,史稱“衣冠南渡”。在其帶領下,成員們借助現代技術認真觀看當時的遷徙場景。位于今屯溪的黃墩村,作為關鍵的移民中轉站,被譽為“徽州版諾亞方舟”;同時因為是程頤程顥、朱熹祖先祖籍所在,也被稱為徽州“程朱理學發源地”,這些都展現了文化融合的強大生命力。
“尋根徽州”則重點展現宋元時期徽州風貌,與徽商鼎盛期相呼應。成員們首先欣賞了宋代瓷器:河南登封窯的珍珠地刻花瓷枕與江西吉州窯的綠釉蕉葉紋瓷枕。講解員介紹,這類瓷枕兼具納涼助眠與保持女性發型的功能,其較高的造型更暗含“高枕無憂”的美好寓意。從元代魂瓶與宋代陶俑上,大家知曉古代喪葬習俗。該板塊的焦點則是珍貴的元代藍釉爵杯。講解員說到:“元代藍釉爵杯作為鎮館之寶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非常稀有,全國僅存兩件;二是將中國藍釉燒制技術史向前推進了重要一步”,其驚艷的釉色與精湛工藝,更是體現出古代工匠的創造力。
圖為徽州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藍釉爵杯
徽州文化的魅力與多元還體現在諸多細節方面,如徽派“三雕”的獨特技術、紫陽書院的理學傳承以及休寧“中國狀元之鄉”的美譽。
圖為講解徽州“三雕”
此次實踐活動,成員們在行走中觸摸歷史,在聆聽中感悟文化。大家深切認識到,徽州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價值。未來,實踐團隊將繼續深耕細作,讓古韻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供圖 王媛 黃沁瑞 李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