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引導基層兒童涵養家國情懷、樹立責任意識,2025年7月18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隊員潘芷怡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開展以《一雙繡球草鞋的故事》為主題的紅色教育活動。此次課堂以一雙草鞋為線索,通過故事講述與答題互動討論,讓孩子們在沉浸式課堂體驗中感悟革命精神的偉力,汲取成長力量。
課堂伊始,授課老師從聊一聊自己的鞋子引入課程,成功激發孩子們積極討論分享自己的鞋子的興趣,瞬間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隨后老師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張發黃的照片,一雙草鞋靜靜地呈現在畫面中,鞋面上綴著兩個精致的小繡球。照片一亮出,孩子們的目光立即被吸引,驚訝聲此起彼伏:“這個是哪個年代的鞋子啊?”“上面為什么有球?”有人甚至俯身靠近屏幕,試圖看清鞋子的紋路。老師笑著提問:“你們猜,這雙鞋是誰穿過的?”孩子們面面相覷,一番思考過后,幾位膽大的學生爭相回答:“可能是農民?”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課堂懸念就此設下。通過實物導入,一雙普通的草鞋成為引發好奇的“問題場”,這樣的課堂安排不僅打破了傳統講述紅色教育的單調模式,也在“看”和“想”的過程中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探究情緒,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屏幕切換,老師開始介紹草鞋的背景——紅軍長征。授課教師以生動類比三言兩語道明了紅軍長征的艱辛過程,踏過雪山、翻過草地,直到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老師的語調低沉而有力,孩子們屏息凝神,目光緊緊追隨著畫面,不時傳來低聲驚嘆:“走那么遠,只有這樣一雙鞋嗎?”“他們冬天也是穿這么一雙鞋嗎?”這一環節,讓孩子們了解到紅軍長征的艱辛和不易,為后續提出引發孩子們深度思考的問題打下基礎。
經過前面的層層鋪敘,老師開始播放生動視頻正式介紹繡球草鞋背后的故事。長征途中,黃春秀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用稻草為愛人編織這雙鞋,并在鞋頭綴上兩個小繡球,寄托著牽掛與祝福。它伴隨謝志堅踏過雪山、翻過草地,直到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在這一重要教學環節,教師不只是播放視頻,更注重引導孩子們思考,在視頻過程中穿插提問,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紅軍戰士面臨的抉擇,體會紅軍戰士的“家國難兩全”的糾結和“舍家為國”的大義,讓孩子們在聆聽和討論中體會情感的厚度,激發他們對革命信念和親情力量的直觀感知。這種“故事+情境”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有了溫度,也讓歷史真正走近兒童。
故事講完,老師追問:“你們覺得,這雙鞋為什么值得被珍藏?”問題一出,孩子們紛紛舉手:“因為它見證了長征。”“因為它很重要!”一個小男孩甚至高聲補充:“因為有它,紅軍才能走完長征!”一句句稚嫩的回答,蘊含著他們對“信念”的初步理解。這種開放性提問不僅幫助孩子們復述知識,更促使他們在討論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考,實現對歷史價值的再認知和再建構,增加了學習的參與感和思維的深度。
在課程尾聲,授課老師對本堂課進行了一個總結,未來,這份融入血脈的力量,將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延續,化作新時代少年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擔當。最后,老師還留下了一個課后作業:思考自己以后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們聽到這個作業后,都忍不住展開熱烈的討論,這不僅蘊含著孩子們對未來的暢享和思考,也埋下他們傳承長征精神,為國為民的種子。
這堂紅色教育課,不只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草鞋雖輕,精神千鈞。從凝望一雙草鞋,到講述長征故事,再到描繪理想自我,課堂循序推進,讓孩子們在“看、聽、說、畫”的過程中,完成了從知識獲取到價值認同、從情感共鳴到行動規劃的全過程。讓革命故事從課本走進兒童的日常語境,使信仰之光照亮童年的心靈。
通訊員:潘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