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實地調研中感悟清正風氣,同時探尋鄉村數字化建設成效與經驗,助力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2025年7月16日至18日,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數質興農”實踐隊赴三明市大田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資料分析等形式,深入探究三明市大田縣如何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實踐首站,隊員們前往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進行調研學習。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作為三明市廉政教育基地、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展示了上百張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先進事跡,具有深刻的廉政文化底蘊。在講解員鴻圖中學范建洪老師的介紹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抗戰時期陳嘉庚先生與學生同吃同住,不接受一切政務接待等動人故事,深刻認識到陳嘉庚先生克勤克儉、傾資辦學、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與愛國主義精神。

圖為講解員范建洪老師向隊員們講述陳嘉庚先生故事+姜名揚攝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講解員范建洪老師合影+張云寶攝
隨后,隊員們前往大田縣陽春村智慧村部進行參觀學習。陽春村作為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大田縣數字鄉村建設的先鋒,不僅以“數字陽春”獲得“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的稱號,還以數字化建設為“金鑰匙”,將傳統意義的“村部”升級為“數字中心”,打開了“數字陽春”的新篇章。陽春村利用“互聯網+N”、無線通信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數字科技手段,打造出集指揮調度、平安聯防、智慧農業、智慧養老等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數字服務平臺,不但為村民提供了數字化的便民服務,而且有效提高了村級應急指揮調度效率。參觀結束后,實踐隊與省公安廳網安總隊退休干部陽春村黨支部書記林樂堅、村干部林文青圍繞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等內容進行了座談交流。林書記不但系統地介紹了陽春村的歷史文化,還介紹了“數字陽春”建設情況,特別介紹了陽春村在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化數字化應用賦能鄉村治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大家也對調研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了提問,如初期智慧農業推廣方面遇到哪些困難,對未來數字鄉村建設有哪些期望與建議等問題。對此,陽春村黨支部書記和陽春村村干部也對問題一一做出回應,隊員們認真聽講并表示收獲頗豐。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陽春村支書林樂堅合影+姜名揚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智慧村部+鄭婉婷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陽春村支書林樂堅、村干部林文青進行座談交流+張云寶攝
陽春村森林康養基地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數字化+康養”的創新發展,榮獲“福建省森林康養基地”的榮譽。因此,隊員們前往陽春村森林康養基地進行調研學習。基地依托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康養服務的精準化——通過智能監測設備實時顯示區域空氣質量、噪音指數,為游客定制個性化康養路線,讓“林海療愈”有了科學數據的支撐。參觀結束后,隊員們紛紛表示:當康養產業遇上數字技術,自然的療愈力就被賦予了更精準的表達,我們也對林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生態振興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感受到陽春村關于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前進動力。

圖為陽春村森林康養木屋+張盈盈攝
大田縣屏山鄉是著名的“東方美人茶之鄉”,其不僅被評為國家AAAA級茶美人景區、省級觀光農產品示范基地,還入選了2025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名單。依托自然稟賦,屏山鄉以大田美人茶為主導,形成“一茶引領、多業融合”的現代農業格局,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7.2億元,主導產業農業產值1.12億元,走出了一條政策護航、科技驅動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們前往屏山鄉大田美人茶主題館進行調研學習。大田美人茶主題館位于國家AAAA級大仙峰-茶美人旅游景區,該館以“仙峰茗韻似美人”為主題,旨在助推大田美人茶文化傳承與品牌發展。在講解員林文青老師的介紹中,隊員們了解到大田美人茶是高山茶中珍品,享有“美人三貴”之美譽,其五色六香與生態種植關系緊密。通過介紹萎調、搖青、揉捻等一系列古法制茶技藝,隊員們了解到了一片片普通的茶葉如何歷經一道道工序,蛻變成為一杯香氣四溢的香茗。智慧茶山通過實時監測茶山土壤、氣候等數據,精準調控灌溉施肥,結合無人機巡檢防控病蟲害,實現生態種植的精細化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隊員們紛紛表示數字輔助種植茶的實施,使得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由理論走向實踐,讓古老的茶文化有了科技加持的新表達。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大田縣美人茶主題館+張云寶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屏山鄉鄉長林開聰、陽春村干部林文青老師合影+姜名揚攝
實踐中,隊員們面向陽春村近30名中小學生和部分村民代表,開展了以“‘八項規定’進鄉村清風拂面促振興”為主題的理論宣講。實踐隊隊員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愛讀書、過“四關”等故事向當地中小學生們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崇高的品格風范,進而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家風故事剖析其個人優秀品格養成的重要原因,由此引導在場所有中小學生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其“自找苦吃”的奮斗精神,從小樹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價值追求。
圖為實踐隊隊員正為當地學生進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理論宣講+張盈盈攝
宣講結束后,實踐隊隊員組織陽春村小學生開展“清廉”為主題的非遺金箔手工活動。隊員們向在場學生和部分村民介紹了金箔非遺技藝的源流,之后指導他們打線稿、貼金箔,共同完成了“廉潔”“清正”等字樣的非遺金箔畫。孩子們和村民對理論宣講和非遺金箔畫制作非常喜歡。孩子們表示,習近平爺爺勤儉節約、“自找苦吃”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們,他們要以習近平爺爺為榜樣,好好學習,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孝敬父母!村民代表林娟則表示,理論宣講和金箔畫制作讓他們和當地孩子感受到總書記所說“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謝隊員們的辛勤付出,讓鄉村孩子也有體驗中華傳統非遺文化魅力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接受到廉潔文化的熏陶。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指導同學們做手工+張云寶攝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與同學們合影+姜名揚攝
圖為同學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反饋+鄭婉婷攝
陽春村作為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大田縣數字鄉村建設的先鋒,不僅獲得“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等稱號,而且還是“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現場教學基地”“大田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大田縣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近年來,陽春村年均接待研學人數近萬人次。調研中,實踐隊前往陽春村紅軍館與國防教育館(大田縣陽春紅色教育培訓中心)進行參觀學習。展館展示了紅軍長征歷程,以及朱德帶領紅四方面軍途經陽春村的英勇戰斗事跡。大家深刻認識到,紅軍長征路線就是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參觀結束后,實踐隊與陽春村支部書記林樂堅、村主任林開安等村干部進行了座談交流,在訪談過程中林書記特別介紹了陽春村如何做到以廉促興。在廉政建設領域,陽春村積極探索“互聯網+廉政”模式,通過搭建線上村務公開平臺,村民可隨時在手機端查看村集體項目建設進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此外,借助線上廉政教育課堂,定期推送廉政法規、案例警示等學習資料,增強村兩委干部及黨員的廉潔自律意識,以“互聯網+廉政”的扎實作風,為村內各項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陽春村支部書記林樂堅等村干部進行座談交流+鄭婉婷攝
圖為實踐隊與部分村干部進行座談交流+姜名揚攝
圖為陽春村村干部林娟老師向隊員們介紹國防教育館+張云寶攝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陽春村主任林開安在紅軍館合影+姜名揚攝
結束后,實踐隊隊員們在每日復盤的基礎上召開總結會議,圍繞數字賦能與廉政鄉村建設等主題進行交流和研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使實踐隊員們深刻地認識到,數字技術通過對農村消費和農業生產的賦能,正在加速推動農業生產力升級,而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將為更高水平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提供可行路徑。實踐隊員紛紛表示,作為青年學子,要緊跟時代大勢、厘清理論脈絡、深入鄉村一線,助推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強國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