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黃三思)近日,無錫學院自動化學院組織的一支鄉村振興建設調查小分隊,在2025年暑期深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開展了為期11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調研、政策宣傳、文化傳承等多種形式,深化學生對新時代鄉村振興建設的認知,助力農村發展,提升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深入調研,揭示農村住宅老化現狀
活動初期,調查小分隊在呂王鎮政府會議室參加了社會實踐啟動儀式,并接受了水管路調查專項培訓。隨后,隊員們迅速投入到緊張的調研工作中。他們徒步排查了錢灣村2公里的供水管網,使用聽漏儀檢測出8處疑似漏水點,并標記了12處管道腐蝕位置。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隊員們詳細記錄了農村住宅的建造年代、結構類型、老化程度及存在的安全隱患等信息,形成了錢灣村管網問題清單,并提交給了鎮水利站。“這次調研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一位隊員在實踐日記中寫道,“通過親自動手檢測和記錄,我們不僅掌握了管道檢測的基本技能,還對農村住宅老化問題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圖為協助有關人員開展水網分析與排查 圖供 黃三思
政策宣傳,提升村民紀律意識
除了住宅老化調查,調查小分隊還積極開展鄉村振興政策宣傳活動。他們協助鎮住建辦對錢灣村15戶老舊住宅進行了安全等級評估,建立了危房檔案,并協助3戶農戶申請了改造補助。
同時,隊員們還在鎮中心廣場舉辦了“紅色記憶”主題宣講會,向村民普及鄉村振興政策,提升他們的紀律意識和團結奮進觀念。“村民們對政策的知曉度還有待提高。”小分隊隊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我們的宣講,很多村民表示對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愿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圖為小組撰寫打印的宣傳材料 圖供 黃三思
文化傳承,弘揚紅色基因
在調研過程中,調查小分隊還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豐富的文化傳承活動。他們走訪了鎮文化站,收集了呂王鎮抗戰時期的革命故事6則,并在紅色文化廣場繪制了3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墻,內容涵蓋黨史時間軸、英雄人物事跡等,吸引了50余名村民參與涂色互動。“當看到小朋友們圍著文化墻臨摹英雄畫像時,我突然明白,最好的宣傳不是說教,而是讓紅色基因融入日常生活。”一位隊員在實踐日記中感慨道。
實地參觀,深化紀律建設理解
為了深化對紀律建設和紅色廉潔精神的理解,調查小分隊還實地參觀了革命烈士故居和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認真聆聽了革命歷史,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輩們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福祉而努力的服務精神。
“這次參觀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一位隊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要將革命先輩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成員在當地革命紀念館參觀 圖供 黃三思
總結反思,提升綜合能力
活動尾聲,調查小分隊在鎮政府報告廳召開了社會實踐總結會。隊員們整理形成了《呂王鎮供水管網整改報告》《紅色文化資源匯編》等成果材料,并向鎮政府匯報了實踐成果。指導教師對活動進行了點評和總結,肯定了隊員們的成績,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進建議。“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我們的農村調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還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小分隊隊長在總結會上表示,“我們將繼續關注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無錫學院自動化學院鄉村振興建設調查小分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篤行新時代,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題,展現了青年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