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趙海珍劉春燕)為積極響應國家文化傳承與保護號召,推動非遺文化在鄉村的活態傳承,同時搭建校企聯合實踐平臺,促進青年大學生在基層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提升綜合素養,2025年7月6日至19日,安石“宜”韻·非遺承新三下鄉實踐隊走進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安石村,開展了一系列以非遺傳承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一.瓦屋炊煙里的非遺密碼
青瓦覆頂的院落里,76歲的陳爺爺正將竹枝削成勻稱的細條,陽光穿過他布滿老繭的指縫,在地面織就細碎的光斑。志愿者們關切地圍攏在老人身旁,仔細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日常起居和生活需求。

交流過程中,志愿者們化身“傾聽者”,靜靜聆聽老人講述過去的故事。從艱苦歲月里的奮斗,到時代變遷中的感悟,老人的話語里滿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后輩的期許。志愿者們還主動承擔起家務,幫老人整理房間、清掃庭院,讓原本略顯孤寂的小院,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充滿生機。
二.童稚指尖上的傳承新篇
村委會的活動室里,竹條與五谷雜糧在孩子們手中翻飛,化作靈動的創意。隊員們帶來的竹編樣品旁,很快擺滿了“長翅膀的竹籃”“會笑的白糕”——這些帶著稚氣的作品,恰是非遺最生動的注腳。

講竹編時,孩子們用竹絲編出“飛船”,說要載著白糕飛向遠方;做五谷畫時,紅豆與綠豆拼出的“福”字,邊緣還粘著模仿竹編紋路的曲線。企業導師帶來的標準化教具,最終敗給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原來傳承從不需要刻意雕琢,當童趣與傳統相遇,自會生長出嶄新的模樣。
三.甲骨刻痕間的文明回響
距安石村二十公里的甲骨文舊址,夯土墻在陽光下泛著土黃色的光暈。隊員們俯身細看玻璃展柜里的復制品,那些三千年前的刻痕突然有了溫度——“竹”字的分叉,像極了陳爺爺手中的竹枝;“米”字的紋路,與白糕的肌理隱隱相和。


用樹枝在地上臨摹甲骨文時,我們忽然讀懂了這場實踐的深意:從五保戶家中的竹編食盒,到孩子們指尖的五谷畫,再到甲骨上的古老符號,文明的脈絡從未斷裂。企業的技術支持與高校的文化視角在此交匯,讓我們明白,非遺的傳承不僅要回望過去,更要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長點。
此次“三下鄉”非遺實踐,不僅是一場深入基層的文化探尋,更是一次校企協同傳承文脈的生動實踐。它真切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守護非遺根脈的責任與熱忱,為推動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煥發傳統技藝時代光彩注入了青春動能。安石“宜”韻·非遺承新實踐隊將持續深耕非遺傳承之路,在實踐中汲取養分,在傳承中勇擔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