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彩云青藤支教隊在南華縣羅武莊鄉中心完小開設水火箭特色實踐課程。該課程由云南校友會提供教具支持,通過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合的方式,面向該校夏列營全體學生開展水火箭制作及發射特色實踐課。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與合作能力、兼顧年級差異,課程采用分組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九個實踐組進行航天及水火箭理論知識學習、水火箭制作及發射、小組總結。支教隊員何宇麟以“中國航天的浪漫命名”為切入點,向學生們介紹了“神舟”“天問”“嫦娥”等航天器名稱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生動的視頻演示,孩子們直觀地了解了火箭的結構、發射原理以及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形形色色的航天器及作用通過視頻演示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一張航天基地分布圖,清晰的將緯度高、人員稀疏、保密性好等航天基地選址條件展現在學生面前。兩個問題和中國航天發展簡史的講述,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航天器和火箭的求知欲與家國情懷。何宇麟通過“氣球放氣”、“拍巴掌”等模擬實驗向學生闡述牛頓第三定律這一核心原理。尖頭紙飛機與鈍頭紙飛機的飛行距離對比實驗,形象的解釋了水火箭尖頭圓身這一外形特點。搖可樂與噴水壺將壓力的奧秘展示在學生面前。何宇麟通過實物演示與視頻影像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們全面立體的展示動力艙、箭身、箭頭、噴嘴、穩定系統等水火箭結構。

水火箭的制作及發射環節要求各組在一小時內通過云南校友會提供的標準化制作材料包,將包含塑料瓶、導流管、尾翼等組件獨立組裝成一級水火箭并進行簡單裝飾與命名。對于和平號水火箭的命名魯云悅說“祖國的和平來之不易,希望中國一直繁榮下去”。隊員趙子鑫通過帶有壓力表的專用打氣筒為各組水火箭進行加壓,在聲聲“三、二、一”的倒數中學生拉下控制閥,一支支承載著學生質樸愿望的水火箭升上天空。在小組總結中,學生討論水火箭的不足與改進方法,呂富梁說“這次水火箭的制作活動讓我了解到了許多知識,我不僅學到了航天知識也了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水火箭科學實踐課程,以趣味實踐為橋,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觸摸到航天科技的溫度,更在動手協作中埋下了科學探索的種子與家國情懷的根芽。云南校友會的教具支持與支教隊員的精心設計,不僅讓“航天夢”走出課本、落地生根,更以“做中學”的方式,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與創新思維。彩云青藤支教隊隊長王淮鐸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支教,讓山里的孩子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隊員趙子鑫補充道:“除了科普課程,我們還準備了心理健康輔導、藝術啟蒙等內容,希望能全方位陪伴孩子們的成長。”

未來,這些在羅武莊鄉中心完小的操場上仰望過自制水火箭升空的孩子,或許會帶著這份對科學的好奇與對祖國的自豪,在人生的賽道上持續探索、勇敢前行。而彩云青藤支教隊播下的這顆“科學+家國”的種子,終將在更多角落發芽生長,成為滋養鄉村教育、助力民族復興的涓涓細流——因為每一個被點亮的夢想,都可能是未來中國航天乃至更廣闊領域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