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何紫涵 顧錦)七月的紅寺堡,驕陽似火卻掩不住青春的滾燙。宿遷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語潤入寧・師心筑夢”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響應“三下鄉(xiāng)”與共青團“實踐育人”的號召,踏上這片鐫刻著移民壯舉、涌動著產業(yè)生機的土地。他們以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脈絡,在行走中串聯(lián)歷史與現實,將這段旅程譜寫成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讓青春力量在紅寺堡的熱土上綻放。
紅寺堡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故事,也躍動著活力。實踐隊的足跡所至,既有對移民史詩的回望,也有對產業(yè)新篇的探尋,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始終是串聯(lián)其間的重要紐帶。
圖為實踐團隊在紅寺堡移民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丁文琰供圖
移民博物館內,時光隨歷史在此慢流。“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紅橫幅在館前飄揚,學子們的身影與厚重的建筑相映,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館內,泛黃的拓荒工具靜靜陳列,影像里的笑臉淳樸依舊,帶隊老師用生動的講解串聯(lián)起“荒漠變綠洲”的奇跡。隊員們在傾聽中感慨:“每一粒沙都藏著奮斗的故事。”而這份感慨更讓他們明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傳承“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移民精神的載體——當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移民用共同的語言講述過往,奮斗的記憶便有了更強大的凝聚力。
圖為帶隊老師為團隊成員進行講解 湯妮供圖
走出博物館,田野間的葡萄藤正舒展著枝葉。實踐隊來到當地的葡萄種植基地與酒莊,這里是紅寺堡產業(yè)振興的鮮活注腳。穿行在葡萄架下,自動化篩選設備的精準運轉、釀酒師口中“冷浸漬”“橡木桶陳釀”的專業(yè)術語,都讓學子們駐足探究。從葡萄采摘的時令把控到發(fā)酵溫差的精細拿捏,從“礫石土壤+晝夜溫差”造就“中國波爾多”的自然稟賦,到“葡萄酒+文旅”“葡萄酒+扶貧”的融合發(fā)展路徑,產業(yè)一線的智慧讓大家直呼“大開眼界”。而在與釀酒師交流工藝、向游客介紹酒莊故事的過程中,流暢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打通信息壁壘的關鍵——這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推普不是課堂上的任務,更是扎根產業(yè)一線、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實用技能”。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觀葡萄種植基地 何紫涵供圖
此次紅寺堡之行,是一次雙向的賦能:土地的故事滋養(yǎng)了青春,青春的行動也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從移民博物館里用語言串聯(lián)奮斗記憶,到葡萄基地與酒莊中以溝通激活產業(yè)動能,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愈發(fā)清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紐帶,是激活產業(yè)活力的工具,更是青年投身鄉(xiāng)村振興的責任。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紅寺堡酒莊前合影留念 呂苡蓉供圖
紅寺堡的風仍在吹拂,奮斗的故事還在續(xù)寫。這群青年將帶著此行的感悟,把語言的力量播撒向更廣闊的天地,用實干擔當書寫屬于他們的青春答卷,讓“語潤入寧”的初心在實踐中愈發(fā)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