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丨三江隊墨染謝禾韻,彩繪振興章
墨繪謝禾
舊墻藏鄉韻,新彩繪振興
點墻繪妙筆,謝禾煥新顏

在江門新會的土地上,謝禾村如一顆被時光打磨的珍珠,靜靜散發著獨特光澤。當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踏入這片鄉野,一場與墻繪、與鄉村振興的奇妙邂逅正式開啟。那些原本沉默的墻面,因調研的足跡、畫筆的舞動,成為講述謝禾故事、承載鄉村振興愿景的生動載體,每一幅墻繪都是打開謝禾密碼的鑰匙,讓我們看見鄉野里的振興星火。
導示圖里的村莊脈絡
溯源:謝禾原有墻繪的鄉野底色
淺綠色背景上,謝禾村導示圖靜靜鋪展。灰色道路如村脈延伸,串聯起黃色屋頂的房屋、綠色樹木,“謝禾村 導示圖” 幾個紅字,標注著村委會舊址、治保室等坐標。雖曾因 “畫反” 添了趣談,卻也讓這張 “村莊地圖” 更具溫度,它是謝禾地理與人文的初印象,像一本攤開的村志,將居住分布、產業點位如小球藻公司、柑場等 一一陳列,讓初來者瞬間觸摸到村莊的肌理。

自然與人文的交織奏鳴
木棉山水間的詩意
高大木棉樹花開正盛,藍色山巒、蜿蜒河流、飛翔小鳥,勾勒出謝禾村外的山水長卷。這是鄉村自然生態的縮影,木棉作為村頭村尾的 “標識樹”,見證著謝禾的晨昏與四季,墻繪讓這份自然詩意永恒。

民俗煙火中的傳承
舞熊羆與舞龍的墻繪,是謝禾非遺文化的生動注腳。紅色熊羆、金色長龍,舞動出傳統民俗的活力,那些舉桿的身影,傳承著新江村聯合村的文化血脈,讓非遺在墻面 “活” 起來,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明符號。

產業與生活的鮮活圖景
舌尖上的特色名片
燒豬墻繪里,明火燒制的炭爐、金黃流油的燒豬,搭配 “皮脆肉滑” 等文字,將謝禾特色美食定格。稔強燒豬作為三江名味,承載著村民的味覺記憶,墻繪讓這一產業名片走向街巷,成為吸引鄉鄰、游客的味覺誘餌,助力鄉村產業宣傳。

田園與漁業的日常
稻田里戴草帽的身影、漁業勞作的場景、荔枝黃皮采摘的畫面,是謝禾產業與生活的真實寫照。水稻田的金黃、魚塘里的魚躍、果樹上的豐收,墻繪將農業、漁業這些鄉村支柱產業,以藝術形式呈現,訴說著 “居住地與產業地分明” 背后的耕耘故事,彰顯鄉村產業振興的根基。

繪新突擊隊筆下的振興添彩
理念上墻,繪就振興底色
“和美鄉村”“整治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這些紅色大字,在老舊磚墻上醒目而立。淺藍色天空、綠色田壟的背景,將鄉村環境治理、振興發展的理念可視化。這不是簡單的標語書寫,而是將政府 “百千萬工程” 與鄉賢反哺、村民期盼融合,讓 “宜居宜業” 的愿景,順著墻繪的色彩,浸潤到謝禾的每一寸土地,成為鄉村振興行動的精神指引。

風景延展,擦亮生態名片
墻繪第三段的純風景創作,是前兩段理念的詩意延伸。淺藍色如洗天空下,綠色田壟層層鋪展,與謝禾村外的小青柑田、水稻田、山巒呼應。這不僅是藝術的審美延續,更是將鄉村生態優勢 “繪” 出來,讓路過的人看見謝禾的自然之美,以生態顏值賦能鄉村振興,助力打造 “和美鄉村” 生態名片,吸引更多目光關注這片鄉野的生態價值。

賦能:突擊隊筆下的振興添彩
從原有墻繪對鄉村地理、文化、產業的 “記錄式” 呈現,到突擊隊墻繪對振興理念、生態顏值的 “賦能式” 表達,謝禾村的墻面完成了一場鄉村振興的 “藝術接力”。

文化傳承的載體
這些墻繪,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 非遺民俗、特色產業借由墻面世代流傳;

產業振興的窗口
是產業振興的窗口 —— 燒豬、小青柑、漁業等產業,通過墻繪擴大影響力;

生態振興的代言
是生態振興的代言 —— 山水田園、整治后的人居環境,以藝術之美吸引人氣;

組織與人才振興的體現
更是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的體現 —— 村委會牽頭、鄉賢助力、高校突擊隊參與,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多元力量。

謝禾村的墻繪不僅是裝飾,更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推動鄉村在傳承中發展、堅守中前行。漫步街巷,觸摸的是色彩,更是振興的溫度與希望。這每一筆都書寫著振興答卷,這每一劃都繪就著美好未來,謝禾村將成為可復制的鄉村文化振興樣本,讓鄉野夢想照進現實。

在廣東科技學院“繪夢鄉野”突擊隊的謝禾村之行中,財經學院專任教師、團隊指導老師于卓北帶領隊員們以筆為媒,開啟鄉村對話。墻繪串聯謝禾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生態美化中生根發芽。期待更多“繪夢”行動激發鄉村活力,繪出振興華章,讓謝禾邁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