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與護理學院“赤心青音”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的成員張曉娟一行來自家鄉湖北羅田縣大河岸鎮周家咀村,這是她們今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一站。出發前,團隊成員分享道“在我們家鄉羅田不僅有英雄,用熱血鑄就豐碑;也有平凡的堅守,以初心溫暖歲月”。此行她們將尋訪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羅田村醫程麗枝的動人故事。她扎根鄉村二十七載,用平凡的堅守詮釋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與醫護工作者的大愛。

藥箱里的"紅色承諾"
程麗枝是羅田縣大河岸鎮周家咀村的一名村醫,自1997年衛校畢業歸來,27年如一日堅守在家鄉羅田,以醫者仁心守護著1000余村民的健康。"當年的村醫室,下雨天能接半盆水,藥瓶上總蒙著層潮乎乎的霉斑。"程麗枝大姐指著眼前窗明幾凈的衛生室,指尖劃過墻上"黨員示范崗"的標牌。120平米的空間里,診斷室的血壓計滴答作響,藥房的藥柜按"四查十對"規范碼放,檔案柜里400余戶村民的健康檔案,每一頁都標注著紅色的隨訪記錄,那是她用紅筆圈出的重點關注對象。
2004年,剛入黨不久的程麗枝看著漏雨的舊村醫室,悄悄揣出5萬元積蓄買下村集體舊房。三年后,她又添了4萬元裝修款,把泥墻土坯房改造成全縣首個標準化村衛生室。"黨員做事,就得讓鄉親們看得見實在。"她指著墻上的《村級診療規范》,“制度上墻不是擺設,是讓村民看病放心。后來,這套“制度上墻、責任上心”的做法在全縣推廣,而周家咀村衛生室的紅色標牌,至今仍是村級醫療考核的標桿。

山路上的"紅色足跡"
周家咀村12個自然灣散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坳里,一條大河把村灣切成兩半。程麗枝的藥箱常年裝著30多斤重的藥品和器械,箱底磨得發亮,“這里的路,閉著眼都能摸準坑洼。”
六組的王大爺攥著我們的手,眼里泛起淚光。2023年冬夜,屋外正下著凍雨,他突發心梗倒在灶臺邊,程醫生接到電話后黑走山路過來,進門就跪在泥地上做心肺復蘇,棉襖都濕透了。那雙手按得發紫,卻硬是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這樣的緊急出診,程醫生每年要跑四五十次,藥箱里的聯系卡背面,總印著她手寫的季節性防疫知識,春秋兩季挨家送,紙角都磨卷了邊。
危難時的"紅色擔當"
“黨員就是要在難時站出來。”程醫生的抽屜里鎖著張泛黃的感謝信,是2003年非典時期被救村民的兒子寫的。那年,有村民怕被隔離,罵她“多管閑事”,她卻戴著兩層棉紗口罩,硬是把發熱村民送上救護車。“關起門是鄉親,打開門是責任。”她摩挲著信紙,字跡已有些模糊。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她背著冷藏箱爬山路為27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接種疫苗。最緊的17天,她在村口帳篷住,每天給返鄉人員測三次體溫,凍得揣著暖水袋記數據。2008年甲流防控,她更是連續三個月跟蹤300多名返鄉人員,用帶著鄉音的耐心,解開了一個個隱瞞病情的“心結”。疫情期間“周家咀村健康服務群"”里,每天清晨都會跳出她的防疫提醒。居家隔離的村民總能收到她送來的藥品和蔬菜,“她怕我們缺物資,自己墊錢買了送上門。”村民周大姐紅著眼眶說。
心坎上的"紅色牽掛"
“張大姐,今天血壓降了,降壓藥得按時吃。”程醫生的手機備忘錄里,存著32戶貧困戶的健康密碼。2020年,七組的張大姐查出乳腺癌,她墊付5000元醫藥費,還每周去醫院送飯。“要不是程醫生,我撐不到現在。”康復后的張大姐在自家茶園忙活,臉上重現笑容。我們一行人跟隨程醫生走村串戶時,在六組王大爺家,老人攥著她的手不放:“這丫頭比親閨女還親,半夜敲門從不說個‘不’字。”衛生室里,一本又一本的出診本,最新一頁寫著:“2025年7月4日,為李大媽艾灸第28次。”
“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黃岡市抗疫先進個人”……墻上的獎狀被程麗枝用布擦得锃亮,她總說“鄉親們喊我程醫生,比啥獎狀都金貴。”如今50多歲的她仍每天走兩萬多步,藥箱的帶子在肩頭磨出了深深的印子。離開時,我們看到她給小孩扎針,不僅僅像我們們一樣貼三層還有第四層,她的第三層是圍繞針頭柄一圈,再用額外敷貼在外面進行固定,她說,這是“怕娃亂動扎深了"。這雙給無數人診過病的手,此刻輕得像拈著羽毛。

暮色中的大別山,青山如黛。程醫生說:"村民需要我,我就守著。"這句樸素的話里,藏著一名基層黨員最厚重的紅色初心。從自費改建標準化衛生室到深夜跋涉兩小時搶救心梗患者,從非典時期的“逆風而行”到新冠疫情中的“硬核堅守”,這位共產黨員用行動詮釋著“健康守門人”的分量。程醫生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她用平凡的堅守詮釋了“責任”與“大愛”——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鄉村醫療的瑣碎與艱辛中,始終保持對患者的熱忱、對事業的敬畏、對群眾的擔當。原來,家鄉的紅色故事從不在教科書里,而在這雙踏遍山路的膠鞋上,在那只磨亮的藥箱里,在千萬個"程麗枝"用一生書寫的"為民"二字里。這抹青山深處的紅色,終將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開出更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