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藥都文脈,助力中藥文化傳承發展——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藥都探草”隊赴亳州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藥都探草”實踐隊赴亳州開展“體悟藥都文脈,助力中藥文化傳承”實踐活動。實踐隊通過實地探訪、調研考察、宣教服務等多元形式,系統梳理中藥產業生態、解碼中藥文化基因、踐行醫學服務初心,為中藥文化傳承發展積累實踐經驗。
探尋歷史遺存文脈-解碼中醫藥文化基因
7月2日,實踐隊參觀亳州博物館,以歷史遺存為切入點,系統解碼中醫藥文化基因。館內“渦河文明”展區的老照片還原了當年碼頭藥材運輸的繁忙場景,印證了渦河作為藥商文化搖籃的歷史地位,隊員們通過文物實證梳理遠古至近代的草藥利用脈絡,夯實中藥文化傳承的歷史根基。
圖為隊員在亳州博物館了解相關歷史知識(孫雨薇攝)
7月3日,實踐隊探訪花戲樓與曹操運兵道。花戲樓曾是藥商議事與文化展示的核心場所,是藥商文化的物質載體。其磚雕中的靈芝、茱萸、菖蒲等藥材圖案,也展現古代藝術巧思。曹操運兵道內,隊員們關注到這條“地下長城”的藥材儲存功能,古人利用自然條件儲存藥材的智慧,至今仍能讓我們感受到傳統儲藥經驗的價值。
隨后,實踐隊走進華祖庵,在古柏掩映中探尋華佗醫學傳承軌跡。展館內《青囊經》殘卷與醫書典籍、醫療器械共同勾勒出華佗的醫學實踐脈絡,隊員們結合“治未病”理念,深入解讀先賢醫學思想。活動中,隊員們學習五禽戲,在動作模仿中體悟傳統導引術與中醫藥“強身健體、防治結合”理念的深層關聯,完成從理論認知到身體實踐的文化傳承閉環,具象化中醫藥理念的傳承路徑。
實地調研中藥產業生態-洞察傳承創新現狀
7月4日,實踐隊聚焦中藥產業鏈條,走進康美中藥城開展中藥材市場業態調研。為精準掌握市場現狀,實踐隊梳理當地中藥產業政策,在交易市場觀察交易流程、客商構成及價格博弈過程,并通過與中藥從業者訪談了解其對電商平臺的使用習慣、經營情況以及市場監管措施,同時開展中藥藥商的經營策略與生存現狀調研。
圖為商戶正在填寫隊員們提供的調查問卷(霍熙睿攝)
同日,實踐隊前往郊外中草藥種植基地開展種植生態實地考察。田埂間,赤芍、白芍、藏紅花等藥材長勢繁茂,隊員們近距離觀察植株形態與生長環境,記錄土壤濕度、光照條件等生態數據,為理解中藥產業上游種植環節與市場需求的聯動機制提供第一手資料。
圖為隊員在中藥材種植基地近距離觀察牡丹植株(劉睿博攝)
開展健康宣教實踐-踐行醫學服務初心
7月5日,實踐隊在魏武廣場開展健康宣教實踐,將醫學課程知識應用于便民服務。隊員們基于腦卒中危險因素識別知識、結核傳播途徑與防控要點,設計科普傳單與知識手冊,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向群眾普及防治知識。
圖為隊員在魏武廣場向群眾科普腦卒中及結核知識(劉雪攝)
活動創新采用“健康盲盒”互動形式,內含中草藥香囊制作材料,隊員們現場指導群眾辨識艾葉、薄荷等藥材,講解其驅蚊安神功效。宣教活動覆蓋廣場群眾100人次,實現醫學專業知識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機融合。
此次亳州之行,“藥都探草”實踐隊通過多維度實踐,既深化了對中藥產業生態與文化基因的認知,更將醫學專業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隊員們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投身中藥文化傳承與基層健康服務,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人:孫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