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帶著露水的鮮葉從茶樹上被采摘下來,開啟了一段從青澀到醇厚的蛻變。制茶工坊里,傳承百年的制茶工藝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攤晾、殺青、揉捻、干燥,四步工序環環相扣,每一步都是制茶師傅們的匠心所致。為進一步了解有關制茶工藝的流程,7月18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瑞草園親身體驗中國傳統制茶文化的魅力。
在滿是茶香的制茶車間里,尹經理捻起一片翠葉,向圍聚的實踐團成員道出制茶技巧:“一片茶葉的好壞,與茶樹的根基密不可分,但真正決定其品質的,更在于制茶師傅們手上那份分寸拿捏的功夫。”
“在我們瑞草園,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知‘藝無止境’的道理。”他臉上浮現出自豪的神情說道。“所以我們經常舉辦制茶師傅們之間的手藝切磋。從看茶葉形狀的好壞到泡出茶水的顏色亮度,最后是茶水的味道。方方面面都要細細品評、琢磨。正是在這些技藝的比試與交流中,師傅們得以相互觀摩,取長補短,不斷精進。這份對茶葉質量的執著追求,才是我們瑞草園茶葉品質得以步步提升的根本所在。”尹經理向我們解釋道。

圖為尹經理向實踐團講解制茶相關知識(藺曉慶攝)
接著尹經理就帶著實踐團成員進行完整的綠茶制作工藝:
攤晾:讓鮮葉“輕呼吸”
剛采摘的茶葉含水量高,帶著股生澀氣。制茶的尹經理將其均勻攤在竹匾中,置于陰涼通風處。數小時后,鮮葉顏色稍暗,輕輕一捻便顯韌性,輕度萎凋的恰到好處,為后續工序打下基礎。
殺青:高溫鎖住“春日綠”
攤晾后的茶葉緊接著進入殺青環節。茶葉入鍋前,尹經理用制茶特用油將鐵鍋搽拭干凈,這樣不僅能防止茶葉粘鍋,而且還可以保證茶葉形態較為完整。隨著鮮葉投入已燒至灼熱的鐵鍋,“滋啦”一聲冒起白煙,尹經理用手快速翻炒,熱浪裹挾著草木清香撲面而來。“高溫能一下子破壞茶葉里的酶活性,不然葉子就會氧化變紅,那股鮮爽勁兒就沒了,火候的把控是關鍵,既要殺透,又不
能炒焦。”尹經理介紹到。
圖為實踐團炒茶殺青過程(藺曉慶攝)
揉捻:巧手轉出“條形韻”
殺青后的茶葉稍涼,便到了最顯功夫的揉捻環節。尹經理將茶葉聚攏,雙手來回揉搓、擠壓。葉片在力道中逐漸卷曲,形狀慢慢定型,最終呈現出勻整的條索狀。手工揉捻有一定的講究,好的手法能讓滋味釋放的同時又能保持條形美觀。實踐團成員認真聽尹經理的講解,并學以致用。

圖為實踐團炒茶揉捻過程(王浩攝)
干燥:兩法成就“百味香”
最后的干燥工序,是決定茶香的“點睛之筆”。工坊一角,炒干的鐵鍋正發出滋滋聲,茶葉在高溫中翻滾,漸漸冒出濃郁的“豆”香,聞起來醇厚熱烈;另一處,烘干設備里的茶葉則在溫和的氣流中,最終出現清新鮮爽的香氣。尹經理提及兩種方法各有千秋,春日多為烘干,而夏日更宜翻炒,以此根據不同的季節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留住綠茶的芳香。
經過這四步,原本鮮脆的葉片化作了可泡可飲的茶葉。熱水注入杯中,條索舒展,湯色清亮,一口入喉,茶水的苦澀在舌尖綻放。如今,這片土地上的制茶人仍堅守著傳統,讓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時間的味道,在傳承中續寫著與茶的故事。
圖為實踐團炒茶成果展示(王躍然攝)
一片鮮葉的蛻變,藏著鄉村振興的智慧。攤晾、殺青、揉捻、干燥——傳統制茶的四步工藝,恰如鄉村發展的縮影:耐心(攤晾)、魄力(殺青)、韌性(揉捻),以及智慧(干燥)。在瑞草園,制茶師傅們以匠心傳承技藝,以創新提升品質,這正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扎根土地,凝聚人才,讓傳統與現代交融。當青年走進鄉土,既留住鄉愁,更要孕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