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強文化自信,助力徐水文旅發展,2025年7月6日,河北傳媒學院“文脈下鄉行”實踐團奔赴保定市徐水區開展了一場內容豐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聚焦文化傳承領域通過對徐水舞獅的學習及宣傳工作為徐水區文旅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7月6日,實踐團隊進入徐水區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實踐團隊走進徐水博物館,以館藏非遺舞獅相關展品為切入點,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參觀學習活動,在文物與史料中追溯徐水北獅的傳承脈絡,感受這項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講解員的細致介紹下,團隊成員了解到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那件民國時期的獅頭,曾伴隨傳承人走過數十場鄉村廟會;那組1980年代的演出照片,定格了徐水舞獅首次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驚艷亮相的時刻;而那套整理成冊的口述史資料,則收錄了老藝人們對“滾繡球”“疊羅漢”等經典套路的技藝解讀。每一件展品都像一個鮮活的文化符號,串聯起徐水舞獅從民間民俗到國家級非遺的發展歷程。
走出博物館,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此次參觀讓大家對徐水舞獅有了更立體的認識——它既是節慶里的熱鬧風景,更是凝結著地域文化基因的藝術瑰寶。未來,希望能將所見所聞分享給更多人,讓這份藏在博物館里的北獅記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持久的光彩。
7月7日,實踐團隊集中前往徐水區北北里村,對舞獅世家舞獅傳承人商凱芳老師進行采訪學習。商老師在采訪中講述徐水舞獅一脈相承又發展創新的歷史,一一列舉徐水舞獅與他國文化交流以及官方匯報、民間演出的文化傳播成就,改變大眾對舞獅非遺的認知偏見,強調徐水舞獅的技巧獨特性,肯定官方及民間對北舞獅舞傳承、傳播方面做出的努力。商老師說:“自己是傳承中的一份子,并將繼續擔當文化傳承責任,積極培養可塑之才”。同時商老師也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隨后商老師帶領實踐團隊在學徒訓練場地講解、展望,演示經典北獅獅舞經典動作,贈予實踐團隊殷切寄語:“希望高校學子用自己的專業賦予舞獅創新傳承”。
7月8日,實踐團隊來到徐水區東白亭幼兒園開展文化實踐課堂。文脈下鄉行實踐團采用PPT與手工實踐課堂相結合的方式,觀看《雄獅少年》電影片段和AIGC創作的舞獅歷史動畫微視頻,充分展示當地舞獅非遺文化,引發孩子們思考,激發其創作力。實踐團隊員鼓勵孩子們佩戴小型獅頭來體驗舞獅獅舞,繪制獅頭面具等手工作品,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傳承舞獅文化的種子。團隊相互配合協作,共同帶給東白亭小朋友一堂趣味橫生的課程。
7月8日,實踐團隊前往東良村天驕幼兒園開展舞獅文化實踐課堂。課堂期間,鼓勵孩子們動手能力,繪制獅頭面具,贈送舞獅文創產品,向孩子們介紹“舞獅是什么”,“舞獅從哪來”,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利用兒童心理,與孩子們溝通,快速拉近距離。在愉快的氛圍里,使孩子們有所收獲。
7月11日,實踐團隊前往徐水城區星寶幼兒園進行文化實踐課堂。團隊分為不同小組,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宣講,使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文脈下鄉行實踐團成員飽含熱情,孩子們積極配合,孩子們對舞獅有了初步了解,寓教于樂。該校老師對實踐課堂充分肯定,并表示會做好傳承中的一份子傳播徐水舞獅非遺文化的信念,擔當時代責任。
7月9日,實踐團隊前往徐水區敬上村村委會進行舞獅文化宣傳。實踐團隊準備了精美舞獅文創產品,與敬上村村民進行有獎問答的互動。互動中,通過詢問老人身體健康等,拉近與村民們的距離,在溝通中營造良好氛圍,給實踐團隊帶來鼓勵。
7月10日,實踐團隊前往徐水區空城店村村委會進行舞獅文化宣傳。此次宣傳,鼓勵村民攜帶孩子共同參與,經村委會廣播宣傳后,村民們踴躍參與,反響較好,推動了舞獅宣講在村民間的傳播,增加了村民以及孩子們對舞獅文化的了解。在問答中糾正和補充了村民們對舞獅認識的不足。
此次“文脈下鄉行”三下鄉活動充分發揮了不同專業學生的優勢,激發青春潛力,傳播徐水區舞獅非遺文化,為鄉村文旅發展注入力量,在孩子心里埋下文化傳承種子,增加孩子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加強徐水人對徐水舞獅的文化自信。團隊將個人能力付諸實踐,對目標人群進行觀察,利用多種方式在多所學校以及鄉村進行宣講普及舞獅文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利用多元形式,在城鄉多所學校以及鄉村中系統性地開展舞獅文化宣講活動,以專題講座、互動體驗、文化展演等多元形式,深入淺出地普及舞獅藝術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當代價值。同時結合新媒體傳播手段,擴大文化影響力,讓傳統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為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