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下午,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暑期科技服務團橋梁組深入冷水江市金竹山鎮麻溪村,對承載厚重歷史的麻溪風雨橋展開專業調研與技術評估,為古橋保護注入科技力量,照亮梅山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

矗立于麻溪河上的風雨橋,靜述著數百年滄桑。據橋畔《重修記略》與《佳竹文化》碑文記載,此橋前身可追溯至明朝萬歷年間張祖奉鶴所建五墩大孔屋橋,歷經洪水、火災多次損毀與重建。2017年,村支兩委耗資70余萬元,精選98立方古杉木,延請專業隊伍,在原石拱橋基礎上重修成今日恢宏廊橋。橋長56米,寬6.6米,高10.8米,石木結構閣樓飛檐,卯榫銜接渾然一體,集交通、休憩、祭祀功能于一身。研究生團隊運用先進儀器對橋梁結構進行精密測繪與荷載分析,詳細記錄卯榫工藝細節,評估古杉木構件狀態。科技手段正為這座凝聚先民智慧與當代重光工程的古橋筑牢“生命線”。
此次調研不僅是技術勘測,更是一次文化尋根。學子們走訪村中長者,聆聽古橋掌故與毛板船傳奇,收集散落民間的歷史碎片。團隊計劃將橋梁力學分析數據、航運文化研究成果形成報告,為麻溪村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開發提供學術支撐。

“修路架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如《重修記略》所言,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學子以科技之力守護百年廊橋,以學術之光映照毛板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