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覃森森 黃瑩)2024年7月14日,桂林理工大學“心悟六安紅土韻,三校聯袂思政行”實踐團隊聯合同濟大學、皖西學院實踐團在安徽省六安市委黨校獨山分校共同聆聽陳兆清老師講黨課《偉大的壯舉,歷史的豐碑——人間天河淠史杭》。

圖為黨校老師陳兆清為實踐團授課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為何出發”。陳兆清老師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視角講解了為何開展淠史杭灌區工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陳兆清老師提到毛主席曾經說過的這句話,并與蔣介石不顧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命令實施花園口決堤的行為作比較,指出蔣介石的行為導致了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直接死亡人數達到89萬余人,大量民眾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生活陷入困境,許多難民在逃難過程中因饑餓、疾病等原因死亡,幸存者則面臨嚴重的生存挑戰。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皖西人民凝心聚力、艱苦奮斗,在巍巍大別山中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工程--淠史杭灌區,并孕育形成了淠史杭精神。
圖為陳兆清老師談六安治淮在地理位置上的必要性
陳兆清老師講述了25位頂尖工程師與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大壩”的故事,重點介紹了淠史杭灌區關鍵人物——趙子厚,他是六安市治淮指揮部總指揮、關鍵決策者,為了規劃灌區,他走遍了六安地區,對山、河、崗、沖、洼了如指掌,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建成的淠史杭灌區造福當代和惠及子孫。
淠史杭灌區的建成維護了糧食安全,奠定了防洪基礎,保障了飲水安全,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展現了淠史杭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依靠群眾、克服困難的堅韌精神;顧全大局、團結治水的協作精神;犧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獻精神。
圖為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