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途銘志,礦力鑄魂”——湘潭大學師生前往中核七一一礦進行紅色文化調研
什么是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有什么內涵與價值?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該如何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帶著上述疑問,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和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為契機,湘潭大學化學學院赴郴州市蘇仙區許家洞鎮暑期社會實踐團決定前往七一一功勛鈾礦,開展為期七天的紅色文化調研,找尋紅色文化的價值所在。
七一一礦,始建于1958年,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鈾原料。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資源的枯竭,這座功勛卓著的礦區在2004年完成了歷史使命,實施了政策性關閉。近幾年,七一一礦又被改造翻新,再現輝煌。

團隊成員于第一功勛鈾礦石碑前合影
到達七一一功勛鈾礦的一瞬間,團隊成員們就被當地的紅色氛圍與復古情懷所吸引。紅墻瓦房、綠樹環繞,時光郵局、供銷社、大飯堂等復古建筑和商鋪,讓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參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能親身體驗到那個年代的生活氣息,感受到老一輩鈾礦工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隨后,團隊成員們參觀了七一一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和地下防空洞,了解七一一功勛鈾礦的“前世”,并親身走進地下礦洞,感受當年采礦環境的艱苦和危險,學習先輩們“艱苦奮斗、團結奉獻、勇于擔當”的采礦精神。對于化學專業學生來說,采礦精神也是科研精神,團隊成員們在探尋紅色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收獲到了專業價值。

團隊成員參觀七一一地下防空洞
在調研期間,團隊成員們一同前往蘇仙區許家洞鎮人民政府,同政府人員開展紅色文化調研座談會。座談會上,團隊成員們分享了近期調研的感受,隨后就七一一功勛鈾礦的發展前景、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展開充分討論。在此次座談會上,團隊成員們能與七一一對話,聆聽其未來的聲音,見證其未來的美好風貌。

政府人員與團隊成員開展紅色文化調研座談會
最后,團隊成員們前往七一一時光小鎮和茅塘社區,對當地的居民們開展走訪調研。通過老一輩居民們的生動講述,團隊成員們了解到更多采礦時發生的感人事跡,感受到采礦工作者們的偉大精神力量;通過采訪當地游客,團隊成員們看到七一一功勛鈾礦對公眾的吸引力之大,努力讓核工業文化走出小鎮、為更多人群所認識尤為重要。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湘潭大學還聯合湘南學院三下鄉團隊,共同于七一一研學紅培教育營地開展紅色文藝匯演和防溺水宣講活動,為近兩百名小學生們講述七一一紅色文化、傳授溺水時的急救與自救技能,線下宣講與線上直播結合,取得了廣泛好評。

團隊成員進行走訪調研
通過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調研,團隊成員們都收獲頗豐,不僅有了對核工業文化的深刻了解,也有了對七一一功勛鈾礦的“前世”“今生”“未來”的充分思考,更有了對核工業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此次“紅途銘志,礦力鑄魂”——基于中核七一一礦的紅色文化調研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