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化流不盡,銀刃精剪工匠情
中國之途千年生生不歇,建黨之路百年浩蕩征程。中國共產黨,邁入百年新章程;中共代表大會,踏入二十豐載里程碑。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元年,也是我們發揚偉大“二十大精神”的歷史元年。華夏五千載,巍峨屹立于世間,少不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人為國鑄造的銅墻鐵壁。為體驗二十大精神的內核,切身體會工匠精神,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身邊的紅色精神,我來到了我們當地的民俗文化館,親身體驗了來自身邊的工匠精神。
我在網絡查詢與身邊的長輩交流對話的過程中,發現高密剪紙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也蘊含著深刻的工匠精神。為親自體驗剪紙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我決定去看看那一剪一刃的藝術品所綻放的文化之光。
民俗館坐落于高密的市中心,車水馬龍,前來參觀體驗的人數不勝數。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一副巨大的以《紅高粱》為創作靈感的剪紙作品。紅紙艷麗,刻繪了漫山遍野的紅高粱和那纖細卻堅定的明麗女子——九兒。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是工匠師傅純手工剪制的《九兒赴亡》,耗時之久,耗力之多,不可想象。我被這一幅作品深深打動,感嘆于它精妙的剪紙技法,感嘆于它壯麗的民族精神。工藝匠人們,用自己最精巧的技藝,表達了自己對這個國家的滿腔熱愛。這是一個民族不朽的精神文化,一個民族的熱烈壯歌。我們的國家,每一片土地,每一寸角落,都有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技法,去表達對華夏的無限熱愛。
剪紙師劉女士為我講解高密剪紙的發展歷史,講述了在科技發展的飛速時代下,手工藝師傅們的艱難與堅持。講述了無論大機器生產對于手工藝者們造成多大的沖擊,工匠們都毅然地舉起手中的剪刀,初心不變傳承中華民族遺產,堅持不懈堅定中華文化信心。我清晰地了解到高密剪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對大機器生產時代下的工匠們的生存空間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舊事物正經歷大浪淘沙,但是我們的傳統技藝,我們的文化精神,不應淘汰。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工藝與文化遺產,是我們需要去考慮深思的問題。這一個個鐫刻著中華文明長河技法的工藝,是不應消散的,是應永遠銘記的。
折疊,陰陽雕刻,刺孔,這些陌生名字的技藝,構筑了基本的剪紙技法。一張紅紙,幾下剪刀,一張精致的福娃圖躍然紙上。聞所未聞的技法,熟悉的圖畫。我自責于對剪紙技法的漠視與無知,卻也慶幸生活中處處都有剪紙的痕跡。剪紙,不只在我們博物館的櫥窗中,而是在家門上,窗欞中,在每一個生活的角落,熠熠生輝。
通過學習,我對于傳統剪紙的藝術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一把細剪,輕若無物,卻能剪出歷史長河,剪出抗日血戰,剪出萬里長征,剪出太平盛世……我回憶著劉女士的剪刀穿梭紙張的影子,拙劣地模仿著,堪堪剪出了一張極其簡單的小窗花。劉女士手中聽話的剪刀,在我手中仿佛一個頑劣的孩童,自由不羈。劉女士看著我的作品,只是笑著說我不過是生疏而已,若是我也能夠同他們一般剪上十余載,也能剪出好作品。十余載,談何容易。聽到這里,我忽地想起了新時代領路人在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引用的那句話:“匠人之心,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哪有一朝成英雄,不過磨刃數十載。古有魯班大師卯榫之創造中國建筑矗立長風中而不倒,今有鄧稼先等人“兩彈一星”之樹立中國之基根植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朽。工匠精神,恰是體現了我們中國人那堅韌的屹立與持之以恒的決心;工匠精神,恰是體現了我們中國人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豐富的創造力。
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人,皆圣人也。本次實踐活動,使我擁有近距離感受傳統遺產魅力的機會。通過講解介紹遺產內涵與切身體驗工藝巧法,我對于承載了千年文化的工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且真切的體會,并對于二十大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有了更加自覺的責任感。悠悠文化長河流不盡,精精銀剪技法工匠情。(通訊員 李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