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一“路”生花調研團前往河南省清豐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月16日,為深入了解“四好農村路”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山東大學(威海)社會實踐團隊一“路”生花調研團于河南省清豐縣大流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李振旗對鄉政府內的主要領導同志進行了訪談。
上午9點,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到達大流鄉政府機關內,訪談在當地的鄉村振興辦公室圍繞著本次的調研主題展開。大流鄉人大主席崔永杰首先就提出的“地方特色”問題作出回答。崔永杰指出,大流鄉在國家與地方政策的扶持下,堅持“依托政策,因地制宜”的思路,發掘食用菌新興產業潛力,增質保優,實現經濟增長。扶貧辦主任時俊立就“脫貧過程中面臨困難”這一問題做出回復。時俊立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流鄉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比大,村民收入有限;另外,受洪水影響,大流鄉農業、水利、交通等方面受挫嚴重。目前本地正在創新脫貧思路,注重通過轉移支付與就業引導增加村民收入。崔永杰、時俊立共同對大流鄉成為全國脫貧典范、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二人表示,脫貧攻堅要把堅持黨的領導放在首位,同時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人民群眾積極配合,發揚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推動脫貧工作順利進行;此外,黨員干部奮戰一線、身先士卒必不可少。在抗洪救災當中,黨員干部理應及時展開返貧監測工作,組織人民持續作戰,恢復生產,防范規模性返貧現象。
本次實踐活動的順利完成,幫助團隊成員對實踐的進一步開展有了更好的把握,同時有利于團隊進一步了解“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際情況,為實踐團隊提供了關鍵信息,對團隊后續活動的開展有重要意義。
作者:李振旗 來源:山東大學(威海)一“路”生花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