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河北周口楊女士稱,自家孩子在學校門口小賣部買的盲盒貼紙上有許多網絡負面用語,認為貼紙內容會對本就背負學習壓力的孩子產生不良引導,楊女士表示給小孩進行心理疏導后便將貼紙撕了。(5月31日 九派新聞)
“考不過有什么,我直接去死了”,此類網絡負面用語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售賣給學生的盲盒中,無不暴露出商家對向未成年人傳遞不良信息而可能會引發的不良后果的不重視。甚至近年來,當家長對此提出質疑時,卻時常被“家長多想”而搪塞過去。
盲盒本身自帶的不確定性讓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得知具體款式,這種未知感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期待值,拆盲盒這個過程會給消費者帶來即時的快樂。而學校門口的貼紙盲盒,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心強、喜歡收集的特點,再加上價格低廉,受眾廣泛,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
但未成年人心智的發展尚且未成熟,缺乏對信息的辨別能力。盲盒貼紙上那些負面的網絡用語,讓他們覺得有趣的同時甚至還會進行模仿,這在潛移默化中會扭曲他們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況且學生背負較大的學習壓力,在這種暗示性的用語的影響下,難免讓人擔心是否會誘發一些極端的自我傷害行為。
從法律層面講,《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生產銷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藥品、玩具、用具和游戲游藝設備、游樂設施等,應當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商家巧妙的利用“潮流”“創意”的名義生產一些不符合孩子“正常需求”的盲盒產品,給未成年人帶來不良引導,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產品審核監管的缺位,更是對未成年人三觀建立的不負責。
盲盒貼紙傳遞不良引導,不能總是怪家長過于“敏感”,而是要以實際行動讓家長安心。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對校園周邊商鋪的監管,及時將帶有負面引導的商品下架。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未成年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他們對不良信息的別能力。
盲盒貼紙藏著的不應是“負面引導”,而應是積極向上的力量。唯有多方協力,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干凈的天空,方能真正打破家長“多想”背后的擔心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