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
2024年是“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年”,《專項行動計劃》印發一年之際,如何破除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問題,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機理,切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輔導員,需要有一顆七“巧”玲瓏心。
七“巧”玲瓏心 中國農業大學提供
首先,需要巧用一顆“立德樹人”的初心,堅持以德育心。將思政大課堂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貫穿思政工作全過程。充分利用新生入學教育、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將先進朋輩榜樣引入大思政課堂主渠道、校園文化主陣地,打破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學生養成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第二,需要巧用一顆“如履薄冰”的真心,堅持以心關心。參與完善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與預警一體化系統。新生入學階段,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心理普查模式,責任到人,100%落實普及。日常工作期間,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心理月排查工作會議,通過本研心理委員摸排重點關注學生,形成動態臺賬。開設“心靈樹洞”等師-生、生-生溝通平臺,為學生提供傾訴煩惱,尋求幫助的窗口,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相結合。
第三,需要巧用一顆“守正創新”的信心,堅持以智慧心。善用“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大講堂”等課堂資源,短視頻媒體等課后資源,形成浸潤式環境。設計具有學科特色的心理科普內容,用學生更熟悉的學科知識引導其了解心理知識,深入對自己及他人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心理健康維護的方法和技巧,守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航舵的正確方向。
第四,需要巧用一顆“身心健康”的決心,堅持以體強心。利用春季運動會、體育文化月等契機,組織開展集體趣味運動項目,發揮體育調節情緒、疏解壓力的作用。邀請“舞動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以身體舞動等多種形式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開展“八段錦打卡”活動,以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幫助學生養成正念模式,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
第五,需要巧用一顆“美美與共”的愛心,堅持以美潤心。開展普及性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育活動,加強學生對世界的熱愛。通過觀影沙龍活動,搭建討論影片與現實議題的渠道,引導學生從電影藝術中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生命對話。通過自然郊游活動,邀請導師與研究生共同走出實驗室,走向大自然,培養學生從自然中汲取力量的能力,助力良好導學關系發展。
第六,需要巧用一顆“勠力同心”的仁心,堅持以勞健心。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勞動教育、志愿服務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實踐中的獲得感,價值感。聯合心理部與志愿者支隊力量,為重點關注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幫助他人的機會,使其在志愿活動中磨練意志品質,通過幫助他人感受生命價值,珍惜當下生活。
最后,需要巧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堅持以研助心。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模式變化規律,開展有關心理育人方面的課題研究,發現新時代研究型高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現象,以研促教、以研促育。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及“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年輕人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就是在學生的心里建起一架追求知識和對生命的熱情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