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安大華1935與西安老鋼廠這兩座承載時代記憶的工業遺址,仿佛跨越時空,沉浸于一段段厚重的歷史之中。這不僅是一場對工業文明的深度探訪,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和專業認知的升華。
西安大華1935曾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紡織基地,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從起步、抗爭到復興的全過程。在其展廳中,斑駁的紡織設備、手繪的工廠布局圖、工人工作時的老照片,靜靜訴說著那個物質匱乏卻充滿希望的年代。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歷史講解、互動宣講、藝術演繹等方式,在一座座老廠房、一件件舊設備中,感受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執著精神。特別是在“紡錘”這一意象中,展現出紡織工人將小事做到極致、把崗位當戰場的職業精神。
而在西安老鋼廠的參觀學習中,則感受到另一種更為堅毅的力量。作為新中國早期重要的鋼鐵企業,老鋼廠承載了西北冶金工業發展的歷史使命。陳列館內保存著第一爐鋼水的模型、冶煉爐口的磚瓦、老一代工人佩戴過的工帽與工證,那些曾經高溫熾熱下的奮斗場景,被完整保留下來。通過話劇演繹、現場朗誦、沉浸式觀展,實踐團成員們重新走入那段“以鐵為骨、以汗為墨”的工業歲月。尤其是“奮戰十五天,煉出第一爐鋼”的標語,不只是口號,更是一代人心血與擔當的象征。
這兩場實踐活動讓人深刻認識到,工業不僅僅是機器與流水線的運轉,更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用青春和智慧鑄就的奮斗史。他們用手中的技術,支撐起國家制造業的崛起,也用行動詮釋了敬業、執著、奉獻的職業精神。
通過走訪工業遺址,不僅拓寬了對所學專業的理解視野,也激發出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更深思考。新時代的青年應以歷史為鏡,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將自身成長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工業遺址雖沉默,但精神仍熾熱。從紡織車間到煉鋼廠房,從手工紗錠到重型機械,每一次實踐都在無聲地講述著“制造強國”的初心。對于新時代的專業學生而言,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那份執著,是走好技能報國之路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