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村:墻繪賦魂振興
奔赴鄉野的文化之約
在團隊指導老師于卓北的引領下,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于7月15日至16日來到新江村。這個有著790多年歷史的古村,承載著趙氏后裔遷徙、圍海造田等滄桑變遷,還蘊含著舞龍、搶花炮、廟宇宗祠等深厚文化。我們以墻繪為媒,在鄉土與青春、傳統與創新間架起橋梁,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助力鄉村振興。
1.趙” 旗獵獵——宗族根脈的視覺傳承
宗族文化的精神旗幟
白色墻面上,那面紅底黃焰、中央嵌著 “趙” 字的旗幟格外醒目。金黃旗桿如歷史脊梁,撐起的不僅是色彩,更是新江村趙氏宗族七百余年的傳承。從宋朝遺民的隱姓埋名,到如今幾萬人的枝繁葉茂,“趙” 字是根脈密碼,在墻繪里化作具象符號。
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石
在鄉村振興語境中,宗族文化是新江村獨特的 “軟實力”。它凝聚著村民的身份認同,像紐帶串起散落在各生產隊的 “家”。每一次村民凝視這面 “趙” 旗,都是對集體記憶的喚醒,這與鄉村振興中 “鑄魂” 工程高度契合。
當年輕人返鄉看到墻繪,能讀懂先輩扎根的韌性;當游客駐足,能瞥見中國鄉村宗族文化的鮮活樣本。我們以墻繪為載體,讓無形的宗族精神可視化,助力文化傳承從 “口頭故事” 轉為 “可觸符號”,為鄉村凝聚向心力,讓根脈文化成為振興路上的 “精神燈塔”。
2.里巷留痕——非遺版圖的鄉土拼圖
非遺街巷的文化索引
灰綠色墻面上,“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幅如文化旗幟,下方 “大康里”“恒美坊 金龍” 等里巷名,似散落的文化拼圖。這些名稱背后,是代代村民的生活軌跡,是舞龍、搶花炮等非遺孕育的土壤。墻面上的生活設施舊影,讓文化傳承多了 “煙火氣”,仿佛在說:非遺從不是空中樓閣,就生長在里巷日常里。
非遺活化的鄉土路徑
鄉村振興要 “活” 文化,新江村里巷墻繪給出獨特解法。這些里巷名是非遺的 “地理坐標”,標注著舞龍隊伍穿梭的路線、搶花炮喧鬧的場地。我們把非遺的 “根” 繪在墻上,讓村民走街串巷時,重識腳下土地的文化價值;讓游客循著墻繪找非遺,激活鄉村文旅活力。
3.“歎迎您”——文化邀約的青春表達
開放包容的文化請柬
白色墻面上,“歎迎您 恒美坊金龍”以紅黃色調書寫,如新江村張開的懷抱。粵語“歎迎”飽含著村民的質樸熱情,“恒美坊金龍”錨定本土文化符號,簡潔畫面傳遞出真誠的邀約,歡迎大家走進新江村的文化世界。
文化傳播的青春破圈
在鄉村振興的“引流”中,這面墻繪是青春團隊的“文化破圈”嘗試。以年輕人熟悉的視覺語言,將傳統“迎賓”儀式化為墻繪符號,既存鄉土溫度,又合當代審美,能引游客入村,能促游子鄉愁,使新江村開啟文化傳播的嶄新篇章。
這不僅是 “歡迎” 這么簡單,更是以青春創意為鄉村文化 “搭橋”,讓封閉的鄉土文化主動 “走出去”,吸引外部目光關注新江村的舞龍、廟宇、非遺,為鄉村振興匯聚人氣,讓文化傳承在 “雙向奔赴” 中煥發新生。
4.金龍鬧春——民俗傳承的生動注腳
民俗復興的視覺盛宴
白色墻面上,“三江恒美坊 金龍” 紅字醒目,色彩絢麗的金龍成為主角。綠藍紅交織的龍頭、黃鱗龍身,搭配燈籠、鞭炮,還原出正月舞龍的熱鬧。下方神態各異的人物,似在重演搶花炮、祈豐年的傳統場景,把幾百年的民俗,凝練成一幅 “活態傳承” 的墻繪長卷。
民俗振興的鄉村力量
鄉村振興要 “留住鄉愁”,新江村舞龍墻繪正是 “鄉愁活化” 的樣本。舞龍作為新江村 “文化名片”,承載著祈福、求子、凝聚社群的功能。我們以墻繪定格民俗高光,讓年輕人直觀看見 “老傳統” 的魅力 —— 那些褪色的記憶,在色彩中重新鮮活。
這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為鄉村 “文化自信” 筑基,當村民看到墻繪上熱鬧的舞龍場景,會更主動參與傳承;當外界透過墻繪了解新江村民俗時,其文化魅力不僅能吸引文旅關注,也將激活經濟動能。讓民俗從 “年節限定” 轉為 “日常文化符號”,助力鄉村在振興路上,守住文化根脈,走出特色發展路。
5.以筆為橋——繪就鄉野振興新篇
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的新江村之行,是一場 “文化賦能鄉村” 的青春實踐。四幅墻繪,從宗族根脈到非遺版圖,從文化邀約到民俗復興,串起新江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以青春筆觸,把鄉村振興的 “文化密碼” 繪在墻上,讓沉睡的歷史 “開口說話”。
未來,愿這一抹抹色彩,能持續激活新江村的文化活力 —— 讓宗族精神凝聚村民,讓非遺里巷成為文旅地標,讓 “歎迎” 之聲引來八方客,讓金龍舞出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鄉野繪夢,我們未完待續;文化振興,新江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