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欣雨 劉敏)2025年7月23日至2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踐團隊赴陜西省岐山縣開展專題調研。團隊聚焦當地支柱產業“一碗面”經濟,與岐山縣做大一碗面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座談交流,走訪岐山天緣、岐品福等龍頭企業,通過實地考察、政府座談、企業訪談、產業鏈分析,探索縣域經濟三產融合與鄉村振興新思路。
解碼龍頭探秘 破譯產業基因
團隊一行前往省級研學基地——岐山天緣醋文化景區,了解了以深度挖掘文化內涵為抓手的發展經驗。隨后,團隊成員走進生產車間,實地考察了食醋等“一碗面”產業配套調味品的生產全流程。
景區負責人介紹,作為當地食品加工領域的龍頭企業,岐山天緣充分依托縣域上下游資源,憑借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打破三產壁壘,推動農業工業化與產業生態化深度融合。“我們始終堅守品質初心,緊跟‘一碗面’產業發展步伐,全力實現與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協同共進。”負責人的話語間,滿是對產業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團隊成員參觀天緣醋文化展廳
智匯政企對話 共創新食代路
團隊走訪岐山天緣、岐品福等企業及縣“一碗面”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多維度了解當地“一碗面”產業發展情況。據辦公室介紹,當地以“岐山臊子面、搟面皮兩輪驅動”為核心,通過深化三產融合構建特色產業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其中,岐山天緣作為標桿企業,以“種植+加工+文旅”路徑推進三產融合,流轉2700畝土地成立合作社,高價收購農戶糧食實現聯農惠農,研發近百種加工產品,實現全產業鏈閉環,更依托“工業旅游+田園體驗”業態促進文化融合,帶動周邊90%村民就業;岐品福則堅守傳統工藝保留鄉土味,同時通過改良口味拓展市場,其油潑辣子成爆款,線上年銷300萬元。
政府還通過規劃食品工業園區打造產業集群,實現多家企業合力發展,既依托農村傳統工藝,又通過產業園建設和就業帶動,推動“一碗面”產業提質增效。
“產業需求就是我們的實踐方向。”團隊負責人陳昊陽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提供數學建模、宣傳推廣等智力支持。政企雙方均期待,高校創新思維能為產業發展打開新視野,共繪‘一碗面’經濟新圖景。

團隊成員與相關負責人就企業發展情況開展訪談交流
傾聽灶臺心聲 記錄麥香故事
團隊成員還專程走進農戶家中,與農戶們圍坐暢談,仔細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前種小麥就怕賣不上價,現在規劃了優質小麥基地,訂單找上門,收入可比以前穩多了!”一位種糧農戶笑著說道,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從事生態養殖的農戶也打開了話匣子:“縣里‘一碗面’發展起來后,咱養的禽畜成了臊子肉的優質原料,銷路根本不愁,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還有農戶笑著說,村里不少人在食品工業園上班,既能守著家照顧老小,又能掙上不錯的收入,“這‘一碗面’,真是給咱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團隊成員一邊認真記錄,一邊細細詢問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需求,深切感受到“一碗面”產業正實實在在改變著農戶的生活。

團隊成員與當地農戶就生活實感開展訪談交流
青春智助產業 匠心味傳四方
調研中,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精準對接產業需求:食品專業成員結合實驗室成果,參與低脂調味品研發及鮮濕面保鮮技術攻關;計算機專業通過數學建模優化庫存管理以減少浪費,同步設計智能生產線監測預警模型提升效率;宣傳成員策劃周文化主題短視頻,助力文化賦能與品牌推廣。團隊還借助新媒體開展直播帶貨,推動臊子面、搟面皮等特色產品突破地域限制直達全國消費者,既拓寬銷路、提升銷量,更讓岐山“一碗面”的獨特魅力廣為人知,打響特色品牌的同時,為產業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團隊成員直播助農
本次調研中,西農學子以專業知識為筆、實地調研為墨,不僅為岐山“一碗面”產業注入創新動能,更探索出“文化賦能、科技驅動、聯農帶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隊員們表示,將把所見所學轉化為助力西部鄉村產業振興的持久動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