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探徑開新局,史館非遺溯薪傳
2025年7月,重慶師范大學“絲路青春・渝見哈密”社會實踐服務團(外國語學院)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以“三下鄉”實踐活動為載體,深耕融媒體傳播、歷史文脈保護、非遺傳承三大領域。這場以文化為核心的實踐活動,不僅為“文化潤疆”戰略提供了青年視角的生動樣本,更解鎖了文化傳承的“古今對話”新路徑。
融媒賦能:解鎖邊疆文化傳播新路徑
7月17日下午,在巴里坤縣融媒體中心,實踐團以“進部門+訪骨干+探業務”的方式,跟著融媒體中心的編輯們蹲點學習,摸清了文化“出圈”的門道。團隊成員觀察到,剪輯室內的哈薩克族馬鞭制作等非遺技藝正通過電影感濾鏡實現“年輕化”呈現。調研發現,中心創作緊扣“季節節點+民俗底蘊”公式,如冬季冰雪節跟拍及非遺特寫。同時中心通過“巴里坤好地方”客戶端策劃“青春帶你看非遺”直播,有效連接古老技藝與年輕受眾。“哈漢雙語”并行的新聞制作流程,從素材采集、剪輯到精準翻譯、多平臺適配,體現了地方媒體服務多民族群眾、促進文化交融的“融合智慧”。
(團隊成員與融媒體中心負責人合影)
(團隊成員與西部計劃志愿者進行訪談)

(團隊成員在觀看巴里坤宣傳片)
文博探園:觸摸三千年文明交融脈絡
7月19日下午,實踐團深入巴里坤歷史文脈核心地標文博園進行研學。在清代糧倉遺址,團隊成員實地考察了這座總庫容達48000石、采用無釘卯榫防潮結構的土木建筑群,理解其從清軍屯糧要地到文化地標的功能轉變,感受巴里坤“屯兵-屯田-屯墾”的邊疆開發史詩。
博物館內278件文物系統展現了從先秦至民國六個歷史時期的民族交融史。講解員介紹,“從匈奴故地到漢唐軍鎮,再到清代屯墾,每一件展品都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實證”。作為新疆現存唯一清代書院,松峰書院以忠孝禮義廉恥主題泥塑群傳遞傳統倫理內核,其舉子題名錄和“泥塑載道”的美學形式,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這座“絲路北道文教燈塔”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歷史作用。
(團隊成員參觀博物館藏品)

(講解員向隨行老師介紹巴里坤歷史文化)

(實踐團成員合影)
毛氈訪藝:探尋指尖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密巴里坤毛氈制作技藝,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開展專項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調研揭示技藝傳承面臨的核心挑戰:傳承人老齡化,學徒因學習周期長、經濟收益有限而流失率高。
針對困境,實踐團結合在融媒體中心所學提出“青春方案”:拍攝毛氈制作技藝微紀錄片投放融媒體平臺以擴大影響;借鑒銀飾紋樣轉化經驗,提議開發毛氈杯墊、箱包等實用新品。團隊成員還結合高家湖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建議增設非遺手作體驗區,讓游客在自然美景中感受搟制毛氈的魅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團隊成員實地走訪進行調查問卷活動)
此次巴里坤之行,實踐團從縣融媒體中心的現代傳播矩陣,到文博園的歷史文化殿堂,再到毛氈技藝的活態傳承現場,完成了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度對話。推動“文化潤疆”戰略,既要善用新媒體為老技藝搭建新舞臺,也要引導青年深入歷史現場,讀懂文化基因,更需直面傳承困境,探索創新方案。本次實踐活動也讓團隊深刻體會到,這不僅是一場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索,更是用青春力量為“文化潤疆”戰略注入的鮮活動能——讓古老技藝在新媒體上煥發光彩,讓青年在歷史現場觸摸文化根脈,讓傳承困境在創新中找到破局之路,方能讓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生生不息。
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日期:2025年7月22日
通訊員: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