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為基。7月24日,湖南工商大學“望山”青禾服務隊在白溪關村黨支部書記田珊和保靖縣尚家村村干部田秘書的帶領下,前往段龍山鎮尚家村莓茶基地進行調研。服務隊聚焦當地莓茶、吊瓜、黃桃等特色產業,探尋鄉村振興的“本土答案”,用實地調研記錄產業助農的生動實踐。
莓茶基地:退伍軍人的“綠色創業”與鄉村就業網。
山間的坡地上,小葉藤茶正值采摘旺季。這種又名“莓茶”的作物,以“不施化學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草”的綠色種植理念著稱,四五月份起每周可采摘兩次,入口回甘且自帶消炎功效。而讓這抹“綠色”成為鄉村致富色的,是退伍軍人彭先生。
2018年,彭先生返鄉創業,一手建起這片莓茶基地。“從種植到采摘,全靠村里的鄉親們”,基地常年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僅采摘環節每月就能為他們帶來穩定收入。如今,基地已形成“線上直播+線下門店”的銷售模式——線上有專屬直播基地,彭先生親自直播帶貨,村民也常來幫忙“助播”;線下在周邊縣市設有門店。但受限于宣傳范圍,目前莓茶線上銷量反超線下,且因堅持“施天然肥,人工除草”的綠色種植理念導致其“產量低、價格高”,讓優質莓茶仍“藏在深閨人未識”。
圖為服務隊在莓茶基地調研 郭佳晨攝。
多元產業:從吊瓜到油茶的“鄉村振興矩陣”。
當地的鄉村振興圖景,遠不止莓茶一筆。在莓茶基地的上方,龍先生種植的吊瓜已打開省外市場,安徽等地的訂單源源不斷;基地下方及對面的山坡上,黃桃與油茶產業同樣生機勃勃,這些作物不僅適應本地水土,更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田秘書介紹:“無論是莓茶、吊瓜還是黃桃,都是咱們村的‘助農產業’。老人能去基地除草、采摘,婦女能參與包裝、分揀,家家戶戶都能從產業里分到‘紅利’。”調研中發現,這些產業依托當地自然稟賦而生,卻普遍面臨同一個難題:缺乏系統宣傳,優質農產品難以觸達更廣闊的市場。
圖為服務隊采訪尚家村村干部 張慧敏攝。
調研啟示:讓“大自然的饋贈”撐起鄉村振興腰桿。
從退伍軍人的返鄉創業,到多元產業的協同發展,當地產業憑借“綠色生態”底色與“助農共富”溫度,筑牢鄉村振興群眾根基。不過,產業發展短板也仍待突破——盡管產品優質,卻因缺乏銷售渠道,讓產品難以“走出大山”;盡管存在線上直播產業鏈,卻未能將“生態種植背后的堅守”“農戶參與產業的故事”等深層價值傳遞出去,導致優質產品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因此,破局的關鍵在于“讓好產品被看見”。
正如“望山”青禾服務隊隊員所說:“這里的莓茶甜在嘴里,產業暖在心里。但要讓鄉村振興走得更遠,既需要堅守綠色種植的初心,更需要拓寬宣傳渠道、講好鄉村故事,讓這些‘大自然的饋贈’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密碼。”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對鄉村產業的探訪,更是對鄉村振興路徑的深度思考——唯有產業扎根土地、聯結民心、對接市場,才能讓鄉村振興的果實結得更實、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