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淮北師范大學“紅跡先鋒”實踐隊響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赴安徽省天長市龍崗抗大八分校紀念館開展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實地考察、史料考證、走訪座談等方式,挖掘抗大八分校的歷史細節,探尋紅色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路徑,以青年實踐賦能紅色文化傳播。
(圖為抗八大分校紀念館門口。姜林青 供圖)
一、舊址尋蹤: 觸摸烽火歲月的溫度
清晨的龍崗古鎮被薄霧籠罩,抗大八分校紀念館的朱漆大門在晨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這座由12處明清建筑組成的紀念館,保留著當年抗大師生生活學習的原始風貌。隊員們踏著青石板路走進院內,墻角一簇簇五角星花正沿著斑駁的磚墻向上攀爬,與墻上"為抗日救國而奮斗"的標語相映趣。
在"戰地課堂"展區,一組蠟像還原了當年的教學場景:教員站在土坡上比劃戰術動作,學員們或坐或站圍在四周,有人用樹枝在地上演算,有人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最危險的一次,日軍飛機低空掃射時,學員們還在蘆葦蕩里上軍事課。"館長指著墻上的老照片說,照片里的學員們聽到警報后迅速隱蔽,敵機飛走后又立刻回到原地繼續上課,"他們說'仗要打,書更要讀,這才是抗大人的樣子。"

(圖為參觀戰地課堂展區蠟像。姜林青 供圖)
二、軍民故事:老物件里的魚水深情
紀念館東廂房的展柜里,一個缺了口的粗瓷缸子格外顯眼。"這是當地村民給學員們送水用的缸子。"68歲的義務講解員是大娘的孫子,他捧著缸子講述起往事:1943年大旱時,村里水井見底,大娘每天走兩里路去河邊挑水,先給學員們燒開解渴,自家卻喝沉淀后的泥水。"學員們心疼她,偷偷把省下來的糧食送到她家,缸子就在軍民之間傳過來傳過去。"

(圖為紀念館中士兵休息地點。姜林青 供圖)
三、精神傳承: 青年視角下的紅色創新
"抗大精神不是陳列的文物,而是流動的基因。"在與紀念館工作人員的交流中,館長的話引發隊員們思考。她介紹,近年來紀念館嘗試通過"紅色劇本殺""文物修復體驗"等項目吸引年輕人,去年暑期接待的青少年游客同比增長40%。"但我們缺乏專業的策劃團隊,這些嘗試還不夠系統。"

(圖為隊員與館長交流參觀。姜林青 供圖)
隊員們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精心制作了紅色文化宣傳海報。海報上不僅有抗大八分校的歷史照片和簡介,還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他們在古鎮的街頭巷尾張貼海報,向過往的游客和居民介紹抗大八分校的故事,不少人駐足聆聽,對那段歷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離開紀念館時,隊員們在門口的"精神傳承墻"上貼上自己的實踐感悟。一位隊員寫下:"抗大的課堂沒有圍墻,因為理想早已超越時空。"夕陽西下,古鎮的燈籠次第亮起,隊員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與紀念館的飛檐翹角在暮色中構成一幅溫暖的剪影。
(通訊員 韋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