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4日,山西晉中理工學院“紅途逐夢”實踐隊深入山西省陽泉市開展以“青春三下鄉,實踐鑄華章”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走進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保晉文化園,探尋紅色印記,將熾熱的青春與厚重的紅色歷史相碰撞;探訪百團大戰紀念館、陽泉市博物館,感悟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薪火;走訪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銀圓山莊,感受這片土地上流淌的紅色血脈,展現這片土地上發展的歷史脈絡;走進賽魚小學劉慈欣科技展覽館,感受前沿科技魅力;開展“志愿服務進社區”實踐活動,將青春“綠”融入志愿“紅”,讓紅色文化深入社區,激發居民的愛國熱情;深入山西平定亮晶晶砂鍋公司、瑩玉陶瓷有限公司,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與溫度。
追溯紅色起點,探尋紅色印記
7月8日,紅途逐夢實踐隊探訪中共第一城舊址,在復原的歷史場景中,聆聽陽泉作為“中共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的誕生故事,感受革命先輩建城興業的初心。走進保晉文化園,從近代工業先驅的奮斗歷程中,讀懂陽泉作為工業重鎮的早期崛起密碼,紅色基因與工業文明的碰撞,為實踐活動奠定厚重基調。
追溯歷史脈絡,賡續紅色薪火
7月9日,紅途逐夢實踐隊駐足陽泉市博物館與1947文化園,從館藏文物中梳理陽泉從遠古到現代的發展脈絡,在1947年城市建設的歷史遺存里,具象化“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早期實踐。新舊史料交織間,隊員們清晰看到一座城市如何在歷史浪潮中沉淀文化特質,完成從歷史記憶到當代認同的精神銜接。
科技點亮童心,古建承載鄉愁
7月10日,紅途逐夢實踐隊走進賽魚小學劉慈欣科技展覽館,一同探索科幻世界,見證本土科幻IP對青少年科學夢想的啟迪;走訪銀圓山莊,在青磚灰瓦的明清建筑群中,解讀古村落的防御智慧與晉商文化印記,科技與古建的反差體驗,讓隊員們對陽泉的多元氣質有了更深理解。
志愿服務落地,青春力量扎根
7月11日-12日,紅途逐夢實踐隊深入社區開展教育輔導、普法宣傳和敬老服務多元化活動。在教育輔導中,大家耐心指導孩子們完成作業,并開展繪畫課堂和安全知識講解活動,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在普法宣傳中,大家通過發放禁毒資料、展示知識展板,向居民普及法律常識,提升法治意識;在敬老服務中,大家為獨居老人打掃衛生,清理廚房、擦拭窗戶,用行動傳遞敬老關懷,不僅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更讓“實踐出真知”的理念在為民服務中落地生根。
重溫戰役史詩,傳承英雄精神
7月13日,紅途逐夢實踐隊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走進位于陽泉市獅腦山的百團大戰紀念館,感悟跨越時空的偉大抗戰精神,通過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戰斗文物、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抗日軍民,齊心協力,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真切感受了革命先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隊員們紛紛表示,要銘記這段歷史,傳承偉大抗戰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在新時代展現青年擔當。
探秘傳統工藝,賦能產業振興
7月14日,紅途逐夢實踐隊聚焦平定兩大傳統工藝企業——山西平定亮晶晶砂鍋有限公司與瑩玉陶瓷有限公司。隊員們觀摩砂鍋“千錘百煉”的古法技藝,了解陶瓷從傳統燒制到文創轉型的創新實踐。作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定砂鍋不僅承載著民間智慧,更在匠人們的堅守中,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記憶。而平定陶瓷以娘子觀風光為靈感,拓展為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在與負責人的交流中,隊員們既看到了非遺技藝傳承的堅守,也發現了傳統產業對接市場的突破,這些實踐讓隊員們直觀看到,非遺不僅是文化符號,更能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活水”。
此次陽泉之行,紅途逐夢實踐隊的隊員們在紅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文化長河中觸摸歷史溫度,在社區街巷里踐行青春擔當,更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的碰撞中,讀懂了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一周的實踐雖已落幕,但這份根植于陽泉大地的感悟與思考,將化為隊員們前行的動力。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在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讓青春之花在實踐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文章來源:山西晉中理工學院紅途逐夢實踐隊
圖片來源:山西晉中理工學院紅途逐夢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