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你言我語,普潤東鄉”實踐團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從簡牘到普通話——文字演變與語言規范”主題研學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追溯漢字發展脈絡,深化學生對語言文字規范化的理解,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以青春之火賡續中華文明。

在博物館解說員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們深入了解《懸泉漢簡》《居延漢簡》等反映漢代通用文書制度的簡牘,感悟2000年前官方文書如何實現跨地域語言溝通。團隊特別關注簡牘中文字標準化現象,對比古今漢字形體與語法差異,并體驗簡牘臨摹,感受書寫規范對信息傳遞的重要性。陸續參觀“簡述絲路”“書于簡帛”“邊塞人家”等主題展區,再講解員深入淺出的講解中,隊員們透過一枚枚簡牘,感受著千年文明的跳動。
為破解簡牘保存難題,甘肅自2007年成立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投入近3000萬元用于文物修復與數字化保護。2023年建成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利用紅外掃描、3D建模等技術,對4萬余枚簡牘進行高精度復原,并通過沉浸式展覽、互動體驗等方式,讓觀眾“穿越”至漢代邊塞。在“問秦”特展館內,身臨其境感受大秦“萌”物的靈動,銀幕上我們看到了“C型龍玉飾、銅魚、鹿形銀車輿飾、狼形銀車輿飾、回首虎、銅虎”等,這些文物再動畫里“活”了,令參觀者們驚奇不已。此外,團隊成員還參與了制作簡牘、臨摹隸書的環節,沉浸式體驗漢簡文字的書寫過程,感受到漢字書寫的獨特魅力。
簡牘中蘊含、保留、書寫、敘述了中華兩千多年前在絲綢之路上的動人故事。甘肅簡牘是歷史的密碼,也是未來的鑰匙。從邊塞烽火到絲路駝鈴,從竹木墨跡到數字光影,甘肅正以簡牘為媒,書寫文化傳承創新的新篇章。參觀簡牘博物館對推廣普通話和使用規范漢字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這些承載千年文字記憶的文物,不僅展現了漢字演變的脈絡,更揭示了語言文字規范化對國家治理、文化傳承和社會交流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