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果,探索皖北農村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路徑同時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踐相結合。2025年7月6日,文法學院E科農興三下鄉實踐隊抵達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蔣疃村,實踐隊通過采訪村黨委書記陸小強和科技特派員劉站長,深入了解了當地在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現狀與挑戰,探尋農村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環保先行,守護鄉村生態底色
在談及秸稈焚燒問題時,陸小強書記強調,秸稈焚燒不僅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威脅居民飲用水安全,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日趨嚴格,村里在養殖業污染治理上采取了切實措施,要求糞便污水必須經過過濾沉淀處理后才能還田,嚴禁隨意排放,從源頭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如今,蔣疃村的環境衛生已實現常態化管理。村里配備了70名保潔員,實行每日打卡制度,由專人帶隊進行日常清掃,曾經臟亂差的現象一去不復返,村容村貌整潔有序,農村垃圾處理規范,小規模養殖環境整潔,整體污染水平較低,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圖為團隊成員去農田里實地考察。王婧涵 供圖
產業賦能,激活鄉村發展引擎
針對皖北農村資源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現狀,蔣疃村致力于做到“人、地、事”三者融合,積極發展村級經濟。通過土地流轉,大規模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并打造桃園特色種植產業,同時引入種植大戶,優化農業生產結構。2024年,村經濟收入達到60萬元,實現了全面脫貧目標,集體經濟穩步增長。
為了幫助脫貧戶穩定增收,村里建立了有效的機制,雇傭366戶脫貧戶參與農業勞動,如打藥、薅草、看管等,每人年收入可達1萬至2萬元,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脫貧戶在產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
此外,村里建設的3座光伏電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發電收益用于支持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困難群體慰問等公益項目,為鄉村公益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助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科技特派員劉站長介紹,上級下派的科技特派員主要負責農業種植與養殖方面的技術支持,從播種到收獲的各個環節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科學種植知識,如秸稈還田、選種、施肥、防治病蟲害等,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針對部分爭議問題,特派員通過實際例子解釋為何某些操作不必要,同時強調根據天氣情況靈活調整技術措施的重要性。
然而,農業技術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難點。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有限,對新技術理解能力不足,加上部分經銷商誤導,導致農藥使用量過大、成本增加。此外,農民習慣于傳統耕作方式,對新品種和新技術接受度不高,影響了生態農業的推廣效果。當前農藥相比過去毒性較低,但因使用過量仍存在一定環境風險,這成為農業生態保護的一大挑戰。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科技特派員們仍積極作為。基層科技人員會定期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專家對接學習,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并將新知識傳遞給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生態農業建設。隨著農民工返鄉增多,農村勞動力有所回升,農民種田積極性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科技特派員劉站長。郁雯涵 供圖
實地探訪,見證發展活力
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前往光伏電站、桃園和農田進行實地參觀。走進光伏電站,成片的太陽能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干部介紹,這些電站不僅為村里帶來穩定收益,更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隨后,實踐隊踏入約30畝桃園,近距離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切身感受科技助力下農業生產的蓬勃活力。
此次調研活動,實踐隊成員既深入了解到蔣疃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積極探索與顯著成效,又通過實地參觀直觀感受到科技興農、產業富民的強大力量。實踐隊表示,將認真整理調研成果,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鄉村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訊員 郁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