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感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弘揚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傳承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基因,藥學院“寶葫蘆”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3日奔赴贛州于都縣開展"賡續紅色血脈,擔當時代使命"主題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在浮雕前合影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在“長征從于都出發”浮雕前集結,奔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峨碑身如歷史的巨人矗立眼前。團隊成員駐足、昂首,靜靜仰望,那震撼從眼眸直抵心底——百年風雨,長征起點的抉擇與奔赴,在此刻具象成磅礴力量,將歷史的厚重,深深烙進青春胸膛。而后,眾人來到長征第一渡口,腳下石板路,曾承載紅軍渡水遠征的足跡;眼前滔滔水,似在復刻當年的激昂。團隊成員肅立,齊聲朗誦《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每一句朗誦,都是對長征精神的叩問與傳承,讓這方紅色土地的厚重,隨青春之聲,傳得更遠、更深 。
圖為團隊成員在長征第一渡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合影
隨后,團隊特別開展“薪火相傳 重走長征路”紅色故事會。實踐隊隊員郭雨欣首先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于都河長征時,當地百姓獻出家中門板等,與紅軍4天內在30公里河面架起5座浮橋,助8.6萬紅軍順利渡河的故事。接著,團隊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隊員王妍雯分享謝志堅隨部隊轉移,心上人春秀連夜用黃麻為他編織草鞋,他帶著這份深情踏上長征,回鄉才知春秀已被反動派殺害,為紀念愛人,他在草鞋上綁繡球并捐給紀念館的故事。緊接著,隊員呂迪納以一盞陳舊馬燈為切入點,講述長征艱苦歲月里,馬燈是戰士夜行的希望之光,戰士們悉心呵護,燈光照亮前行路與堅定信念的傳奇。最后,隊員李曉涵圍繞展柜中破舊的長征襖展開,講述其主人隨紅軍歷經風雪戰火,在雪山抵御嚴寒,在戰斗中見證英勇,布滿補丁的它是紅軍艱苦奮斗最真實寫照。
圖為四位同學講解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