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產扮靚美麗鄉村,變廢為寶共創美好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變廢為寶”實踐隊為了解鄉村農業固體廢棄物的利用情況,走進日照市吳家臺、任家臺等村莊,通過實地調研,調察了農業固體廢棄物情況,宣傳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綠色農業生產理念。

圖為實踐隊隊員走訪調查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當前,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工作領域的主旋律,農業廢棄物治理也成為“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鄉村建設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美麗鄉村。
綠色農業生產未成規模,先進生產理念亟需宣傳推廣。實踐隊員經過在日照村莊的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了當前鄉村中“綠色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鄉間地頭廢棄的農用地膜、玉米地里腐爛的秸稈、海岸邊隨浪四處沉浮的漂浮球、農戶牲畜圈里臭烘烘的糞便……這些景象,實踐隊員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種種現象都在訴說著綠色農業生產的國家政策在鄉村中的貫徹實施中存在漏洞,如何讓農戶切身感受到綠色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如何使農戶從中獲益,從而自覺的進行綠色生產是需要進一步思考與研究的。

圖為田間固體廢棄物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資源集約利用,增加農業附加值。實踐隊員在任家臺玉米田地里與農戶交談時,了解到村中大部分的作物收割后,秸稈都是隨意地丟棄在田間,任其腐爛,稍微好一點的農戶,會采用傳統的秸稈處理方法,比如: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沼氣和秸稈發電。雖然這些處理方法可以使作物中的元素歸田,避免土壤營養元素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實現秸稈的再利用,但不利于鄉村村景觀的建設,更不能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創新理念。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農戶交談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迪迪 攝
“小家”與“大家”是利益共同體,美麗鄉村建設靠“你、我、他”。社會實踐成員在入戶采訪時,通過村民的講述,了解到他們在廣大黨員干部們積帶領下,大家每月都要一起清理村內河道周邊垃圾,勸阻村民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使大家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力量。除此之外,村內還充分發揮“一名黨員一面旗”帶頭模范作用,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日”活動,帶動群眾自覺講文明、樹新風的意識,助力“創衛”工作。
在走街串巷過程中,實踐隊員發現村內鄰里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許多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鄰居是一墻之隔的朋友,是生活中不是親戚的親戚,能相處好幾個鄰居,是生活中的福氣。”的確如此,常言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村民聊天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村干部是鄉村的骨干,“新血液”是鄉村的未來。社會實踐成員在村委會采訪時,時值正午,村干部們還奮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是整個村莊發展的領頭羊,在艱難之時勇挑鄉村振興重擔,敢于拼搏,敢于擔當,迎著困難上,沖破阻力前進。從一些惠民舉措與鄉村發展規劃文件中,能看出他們從本村實際出發,根據本村地理環境,抓住“振興"二字,以村為中心,辦事務有信心、有決心。村委會干部看到社會實踐隊員時,眼中有光,他們表示,農村基層建設需要大學生新鮮血液的加入,年輕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正所謂“廣闊基層天地,年輕人大有作為”。

圖為“變廢為寶”實踐隊隊員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通訊員 張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