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非遺文化,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近日,福州理工學院“藝術賦能·滄海拾遺”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上杭縣,將“黨建引領+非遺文化+服務助農”模式作為團隊重點任務,結合上杭縣特色紅色資源優勢,開展實踐活動,展現上杭非遺風采,凝聚鄉村振興新力量。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泮境鄉稻田合影
行走支教之旅,探尋非遺底蘊
實踐隊成員來到泮境鄉彩霞村,深入鄉村課堂進行非遺知識宣講,并組織了一些互動體驗活動:“爭做小小非遺傳承人”知識問答環節、“畫出我心中的非遺”等等。小朋友們踴躍參與,紛紛展示自己的才藝,課堂氛圍熱烈且活躍。
歡快的課堂教學過后,實踐隊邀請到閩西客家木偶戲的非遺傳承人梁文榮、王煒元開展木偶戲非遺知識講座和技藝展演教學,實踐隊成員與當地的小朋友們共同學習體驗傳統木偶拉線技巧、客家演唱類型等等,感受客家木偶戲的獨特魅力。
同時,在泮境社工站及彩霞村委的幫助下,實踐隊成員還體驗制作了非遺美食“艾葉粄”。采、洗、煮、和、包、蒸,一道道工序過后,美味的“艾葉粄”被端上餐桌,大朋友、小朋友齊聚一堂,共享美食奧秘。
客家木偶戲、艾葉粄,始于歷史,千年傳承,堅守匠心;當古老的非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熟悉的技藝,編織出未來的模樣,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意義得以顯現。實踐隊員通過親身體驗,真正走進非遺,感受老一輩傳承人堅守一生的技藝。成員們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激發更多人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愛,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真正做到用心感受非遺,用行動保護非遺!
走進客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龍巖花生是閩西的獨特風味食品。時方七月,萬物崢嶸,正值花生種植和花生種子采收季,實踐隊成員深入農戶家中,將曬干后的花生果實去殼,并挑選出表皮光滑,顆粒飽滿的果實,用以留種。通過請教農戶,實踐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井然有序地播種花生。在采收花生種子階段,實踐隊成員揮動遒勁有力的雙臂,連根拔起成熟的花生,輕輕抖掉泥沙,摘取符合留種條件的果實,盡享收獲之喜。
實踐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做到支農助農。通過邊看邊學,體驗了花生選種、播種、采收全過程,體會到客家文化豐富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有效推動了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尋訪革命英雄,傳承紅色基因
上杭縣元康村是一個集紅色文化和革命教育于一體的三多村落。在村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化身為“實地走訪員”,先后分別走訪了伍洪祥故居、伍洪祥陳列館,感悟伍洪祥在福建的戰斗足跡,體會閩西兒女堅韌、勇敢的斗爭精神。同時,實踐隊成員們還尋訪了3名平均黨齡超過52年的老黨員,通過一個個革命故事,將主題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尋訪革命英雄,這激勵了實踐隊成員用實際行動踐行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一個鄉村的發展,印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鄉村的未來,寄望于青春的力量”。福州理工學院“藝術賦能·滄海拾遺”暑期社會實踐隊此次實踐活動增強了對客家文化、非遺傳統的認識,傳唱了紅色故事,激活了鄉村發展新動能。未來,我們將攜手青年學生,繼續推動上杭非遺文化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百花園中再現光彩,讓“黨旗紅、生態優、產業強、農民富、鄉風好”的紅色美麗村莊一步一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