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力如同志審計事跡及學習心得體會的報告
曹力如同志(1902-1949)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工作的重要領導人。他出生于陜西保安(今志丹縣),在革命戰爭年代長期投身于邊區的財政管理和審計事業,以其嚴謹務實、廉潔奉公的作風,為鞏固革命根據地經濟、維護黨的紀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習他的事跡,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溯,更是對新時代審計工作者的精神激勵。
在陜甘寧邊區物資極度匱乏的艱苦環境中,曹力如同志主持制定了《陜甘寧邊區審計條例》,開創性地建立了“事前審核、事中監督、事后檢查”的全流程審計機制。這一制度不僅規范了財政管理程序,更將審計工作與支援抗戰、改善民生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確保有限的資源精準用于革命事業。例如,1941年邊區某部門虛報經費、貪污公糧的案件中,他頂住壓力深入調查,最終追回贓款并嚴懲責任人,此案成為邊區反腐倡廉的標志性事件,極大震懾了違法亂紀行為,彰顯了審計監督的權威性。
曹力如同志的工作方法充滿智慧與創新。他提出“群眾路線審計”,帶領審計人員深入基層,發動群眾監督財政收支,既彌補了專業力量的不足,又增強了群眾對革命政權的信任。同時,他注重人才培養,編寫《審計實務手冊》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任期內推動邊區財政浪費減少60%以上。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個人操守:生活上,他與戰士同吃同住,衣著簡樸,家中無積蓄;工作中,他堅持“審計者必先自審”,多次拒絕親屬請托,被群眾譽為“邊區鐵面審計人”。
從曹力如同志的事跡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審計工作的核心價值。他既堅守原則又靈活務實,在嚴明紀律的同時,針對邊區實際提出“節約為抗戰”的彈性標準,啟示我們審計需在規范與發展間尋求平衡;他構建的審計制度體系,凸顯了“以制度管權管事”的治理智慧,為當今法治化、規范化審計提供了歷史鏡鑒;他融合專業力量與群眾監督的理念,與新時代“科技賦能+人民監督”的路徑不謀而合,提醒我們既要善用大數據技術,也要暢通公眾參與渠道。而最觸動人心的是他廉潔自律的風骨——審計人若不能以身作則,便難以挺直腰桿監督他人,這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精神,至今仍是審計隊伍建設的根本遵循。
曹力如同志用畢生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在物資匱乏、斗爭殘酷的年代,他以審計利劍守護革命果實;在今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更應傳承他的精神,以“為國而審、為民而計”的初心,筑牢經濟監督防線。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審計不僅是數字的核查,更是對公平正義的堅守;不僅是制度的執行,更是對初心的考驗。新時代審計工作者當以曹力如同志為榜樣,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清正之心、專業之力,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者:徐乙琿 薛歡珉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