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社恐嗎?
你,真的社恐嗎?
Part 1 今天的你又“汗流浹背”了嗎
以下是否為你的日常生活部分belike?
1、走在路上,遇到了熟人——
第一步,打開手機;
第二步,滑動手機界面;
第三步,帶上口罩;
2、鼓起勇氣在一個正聊得火熱的群里發了一條消息,結果群里鴉雀無聲,于是再也不發消息了。
3、因為不敢進領導或者老師辦公室,總是在進門之前預想了所有的預想......
于是,當“社恐”二字出現時,你非常篤定,自己就是患上了“社恐”。
嘿,朋友,或許,你并不是真的“社恐”,
這也許可能只是你處于社交過程中的某種狀態,內向了。
Part2 揭開社恐真面目
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常說的“社恐”并不是醫學定義的,而可能是一種以“社恐”之名拒絕社交的“偽社恐”。
一般情況下,“真正”的社交恐懼癥者會存在一定的身體反應(軀體癥狀),如出汗、臉紅、口干、胸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且因為社交而害怕的感覺明顯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功能。
所謂社恐,即社交恐懼癥,學術上又被稱為是社交焦慮癥,同恐高癥、強迫癥一樣,是一種常見的焦慮障礙,是一種疾病。《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則對社交恐懼癥有更具體的定義:對出現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處于被他人審視的場合有持續與過分的恐懼;患者害怕會在這種場合失態、受辱或尷尬。
醫學層面上,作為一種心理疾病術語,社交恐懼癥是恐懼癥的一種亞型,又稱社交焦慮障礙。發作時,患者常常帶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社交恐懼癥是具有病理特征的精神疾病,往往需要經過嚴密的臨床診斷以確診。
那么,社恐是如何產生的呢?社恐的成因復雜,涉及遺傳、環境、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社交恐懼癥的形成可能與個體對社交場合的過度害怕和回避有關。這種害怕和回避可能源于個體在社交場合中的負面經歷,如被嘲笑、被拒絕等。這些經歷使個體對社交場合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和焦慮,進而形成了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有兩種類型:①廣泛型。害怕并回避多種社交場合,嚴重者甚至長期脫離社會,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②特定型。害怕某種特定的情景,一般情況下可以沒有癥狀,只有預期擔心將會遇到害怕的場合,或已經進入害怕的情景時會出現害怕和焦慮的表現。
然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社交恐懼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的經歷下的積累物。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心理和生理都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對社交場合的恐懼和回避。因此,要解決社交恐懼癥,也需要一個長期且系統的治療過程。
Part3社恐需要治療嗎?
研究表明,80%的社恐人不必進行相關治療。 這部分患者雖然也有相關癥狀, 但可以通過從事不太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減少社交活動頻率等保持正常生活。
那么,社交恐懼癥狀達到何種程度需要求助專業人士呢?相關數據提示,社交恐懼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并嚴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活動時需要采取相關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社交恐懼癥往往還伴隨著抑郁癥,且抑郁程度與社交恐懼癥狀呈正相關。
如果我們發現自身具有社交恐懼癥的傾向,不必過于恐慌。首先,要明確自己是否真的患有社交恐懼癥,還是只是在某些社交場合感到不適。如果確診為社交恐懼癥,那么就要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通過藥物、心理治療等多種方式來緩解癥狀。同時,也要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正視社交場合,逐步克服恐懼。
Ending——
其實我們的每一種偽社恐是自己以自己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連接,與這個社會相處,感受世界。所以不用太糾結于自己處于哪個狀態,成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嘿朋友,我是社恐,只是慢熱,所以并不代表我會忽略你。”
“嗨,朋友,我是社牛,愛熱鬧,所以你別嫌我吵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