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門履踐思傳承,誠心致遠接千載
為了響應國家保護中國古建筑的號召,探索古建筑門文化的歷史文化和影響,一支來自山東日照的“譯路百代門”社會實踐隊在寒假期間走進各地古建筑及其當地的檔案館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并開展探究古建筑的門文化實踐活動,并且對居民進行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
實踐隊走進了山東省鄒平市魯西村。我們首先找到了本村的書記,聽書記為我們講解魯西村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現狀。在聽完介紹后,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在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魯西村歷經數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辭別后,便去探究了各家的大門。在我們的走訪中,發現每家的大門多以紅色為主,并且多裝飾對聯和門環(輔首銜環)等。
在這里,實踐隊深究了其中一戶人家的大門寓意,禮貌的詢問了這戶的奶奶。奶奶樸實且熱情地告訴我們,農村的大門大部分是紅色,看著平靜又大氣,而且紅色是我國古代吉祥的顏色,同時紅色耐老化,經過長時間風吹日曬不會改變顏色。我們再細看其造型,大門上方是“家和寓事興”,金色線條鑲邊,字體以黑色為主,再附以紅色的底色加以映襯;再往下是“鴻福照家園”,“照”字與其傾斜四十五度有相互回應之趣。再就是門旁邊的對聯,“鴻福喜臨門,財源聚寶地”。奶奶說,一般來說,貼對聯都是以紅底黑字居多,這也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紅色代表喜慶,而黑色是因為古人的寫作習慣,沒有特別艷麗的彩色原料,尤其對農村百姓來講,只能用黑色的筆墨書寫在紅色的紙上,圖個來年吉利。盡管現在的印刷技術越來越先進,很多金色的字也出現了,但是農村人更多的還是接受古樸的手寫對聯。所以,一般在過年紅底黑字都是很普遍貼的對聯樣式?茨棠藤┵┒劊粌H問道,這對聯是您精挑細選的嗎?奶奶回答說:“我老伴會寫毛筆字,放到每年過年,方圓十里都會找我家來寫對聯。”
實踐隊員又詢問了關于門環的問題,輔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輔。傳說輔首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于嚴把門戶。輔首所銜之環為門環,如同門簪是用來固定大門,門釘是用來固定門板一樣,門環是用來開關大門和叩門的,民間的其實一種實用物件。
與奶奶交流過后,我們和奶奶辭行。“門”在表面上看是一種建筑形式也是建筑物的其中一個元素,但門的本質則是社會關系,它所反映的是特定條件下民族、地域、鄉村,以及家庭的內外部關系。因此,我們總能從每一座門上探視、測量或找到其背后所潛藏著的社會與文化。在認識人類歷史和文明特征的一切建筑實物中,再沒有比門更具有直觀性和代表性的建筑。門給了人無限的思維空間,門的觀念和語言所形成的詞匯、成語、楹聯、詩歌、戲曲等,已成為一部金光燦燦的寶典,這就是門在人類生活中所形成的獨樹一幟的文化魅力。
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門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門,作為連接內外的橋梁,承載著家族的榮譽、傳承與希望。每一扇門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門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許多年輕人對門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有人對其持懷疑態度。這讓我感到十分惋惜,因為門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譯路百代門”社會實踐隊呼吁大家要更加重視門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們應該深入了解門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門文化。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參與門文化的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其中的魅力和意義,成為門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門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為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訊員 王曜茹
- 傳承紅色基因,青春助力中國夢
- 2024年1月18日,由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旅游與藝術系團總支書記吳杰老師發起并組織寒假社會實踐團隊。在經過團隊負責人蔣樂樂的組織與安排
- 02-16 關注:30
- 今“啡”希比團隊瀾滄調研有感
- 調研地點: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1.24 改新村第一天
讓我驚喜的是,我們這個小組貌似都是和我一樣坐不住的人。在聽一個盈利 - 02-16 關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