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我于今年的6、7月份帶領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沙湖環保志愿隊赴武漢、浙江地區,開展以尋訪生物多樣性之美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在校園部分的調查中,我發現湖北大學的校園植物竟多達兩百余種,平日不起眼的植物中有鵝掌楸、金錢松等國家保護植物。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植物之美,有八角金盤、香水月季、馬櫻丹等等的形態美,有龍葵、海桐、烏蘞莓等等植物名的詩意美。炎熱的暑伏天中,我與隊員們不懼炎熱,盡量在樹蔭下認真地進行著植物調查,仍然會為發現一株新的雜草、一種新的樹木而感到興奮,借此次調查的機會盡情地感受自然植物之美。

圖為團隊部分成員于實踐地合照。通訊員 梁建鑄 供圖
植物之美外,我更體會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在7月初的一次調查中,我們與校園中的一位園林工人展開了一場談話,他對校園里樹木的種類、生長情況、習性等等方面了如指掌,與我們侃侃而談。例如,三球懸鈴木樹干的蛻皮規律,各種樹木的土名和由來等等。我們驚嘆于老爺爺對植物的了解程度,他告訴我們,他從小在家鄉生活中,便會觀察這些植物的習性。我想這一定是出于人類本性中對大自然最原始的熱愛,也是我們如今城市居民最缺乏的方面。

圖為團隊成員對校園內草本植物進行調查。通訊員 胡澤莉 供圖
正如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國需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而了解植物知識,體會植物之美,親近自然正是從根本上引導和培養更多人投入自然保護事業。除此之外,還有近年來清除“加拿大一枝黃花”此類亟待解決的破壞生態屏障事例,都需要民眾了解植物知識以共同鏟除禍根。

圖為團隊成員面向青少年發放調查問卷。通訊員 梁建鑄 供圖
蚍蜉撼樹非妄言,涓滴成海匯公益。生態環保是人類永遠的課題,從了解身邊的植物開始,給青少年乃至每個人心中種下熱愛大自然的種子。作為沙湖環保志愿隊的一員、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更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我想我們更有義務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不斷前進,投入自我并帶動他人。“尋訪生物多樣性之美”項目團隊從我們的家鄉“江城”武漢做起,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以實際行動助力生態保護事業,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新思路,以青春之我,奉獻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