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6月21日,我報名參加了臨床醫學院“予·生”志愿者團隊的暑期社會實踐,從而有機會參與本次了器官捐獻宣傳與人體健康知識宣教的活動。在考試結束之后。7月8日,志愿者團隊的所有成員正式聚集到一起,在領隊杜瑤同學的帶領下,我們對這次活動的主要宣講內容和分工進行了討論。我和其他8名小伙伴負責瀘州市區白招牌社區和奧體社區的健康宣教活動。
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準備,準備健康宣教的內容、所需要的物資和器材。作為醫學生,我們更多是理論知識的理解,理論的優勢是我們的特長,但是如何將理論結合實際卻是我們的難題。我負責的是關于急救科普知識中心肺復蘇的講解部分。在一次次的準備工作和演練中,我對整個心肺復蘇的過程了如指掌,為了方便小朋友們能夠聽懂,我和另一位小伙伴用通俗易通的語言去講解,我們互相講給對方聽并聽取建議。這一次經歷,讓我能夠把我知道的知識教給小朋友們,我很驕傲。身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我們也可以盡我們自己最大的能力對周圍的人進行科普。
7月10日上午,由瀘州市器官捐獻協調員謝文琦老師對我們進行了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下午在門口送行了敘永小隊的同學,因為天氣炎熱,正好想著趕上大家飯后散步的時間,我們18:30前往山下開始發放活動宣傳單。發傳單過程中我能感覺到群眾對器官捐獻是比較抗拒的,但他們聽到這個詞時,表情會瞬間而變,但好在成果還不錯。7月11日,我們便開始了正式的活動。從西南醫科大學忠山校區校門口打車到白招牌社區。短短的幾分鐘時間,我們的身份便從學生變成了志愿者。剛到社區,我們便開始擺放物資,對前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進行宣傳。我們一行人圍繞著小區,對來來往往的每個居民發放傳單進行科普。心肺復蘇,海姆立克,小小的知識到最后卻能成為救命的法寶。
兩個社區的小朋友對我們的到來也表示熱情高漲,科普的時候也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么難,他們都很愿意去聽我們所科普的知識,并進行實踐。在講解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也很積極地去回答問題,驚訝的是有些小朋友竟然小小年紀就知道“海姆立克”。在奧體社區時,我們還邀請到了附屬醫院的學長們進行義診,很多爺爺奶奶過來量血壓測血糖,他們對我們的工作表示理解,并希望我們能夠更多地舉辦類似的活動。
雖然這次我負責的是急救板塊,但我也參與了器官捐獻的問卷制作。當一些人因為器官衰竭而面臨生命質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時候,他們必須要換一個新的器官。但有些時候醫院并沒有那么多的器官能夠供他們應用,而世界上存在一部分人,他們選擇將自己快要結束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那些需要的人。正如我們活動的主題“用日落喚起明月,予星光點亮生命”,他們在用自己的余熱托起生的希望。在我看來,予·生志愿者團隊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讓整個社會慢慢的去了解和接受器官捐獻這件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志愿者團隊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與以往“單打獨斗”不同,身在集體中,我們需要更多地與人溝通。人們常說"助人者自助”,在參與志愿服務以來,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含義。當我們在還沒接觸志愿服務時,都一直以為著當志愿者就一定要做大事。 可現在我們才發現,原來大事情就是把我們身邊的小事情做好。在生活上,我們是平凡的,但作為一名志愿者,我們卻是不平庸的,因為我們有夢想,我們有快樂,我們有追求。在參與志愿活動中我不僅體驗到 不少人生百態,也增長了不少人生閱歷。因此,在幫助他人同時,我們也在鞭策著自己,努力地做到更好。因為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的關愛需要我們的幫助。
這次的予·生志愿者團隊社會實踐活動,使我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我也學到了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與人溝通的技巧、團隊合作的精神,這都令我受益匪淺。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勞動實踐中有所啟示。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這次實踐活動,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志愿者的光榮感。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讓我明白了要在曲折中前進,在挫折中成長。期待下一次的志愿服務活動。(通訊員 唐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