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感召力與凝聚力,為更好的汲取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傳承陜南當地紅色文化,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三下鄉”實踐團于2023年7月15日前往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古路壩村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舊址進行實踐學習。
當晨光穿透薄霧,迎來一縷亮光的時候,我們便帶著對此次實踐活動的期待出發了。穿過城市的喧囂,映入眼簾的是綿延不斷的青山綠水,陽光透過樹葉灑下些許斑駁的光影,不知繞過幾個彎后,我們終于抵達西北聯大工學院的舊址。我們跨進那座曾作為工學院校舍的天主教教堂。它原是一座中式飛檐與西式廊柱相輝映的宗教建筑群,如今只剩下一座四合院,院子里樹木蒼翠欲滴、屬于夏天的不知名的紅色花朵盛放著,頗具生機。
圖為聯大工學院舊址院內景色 劉謹儀
雖然了解一些西北聯大的歷史,可我始終不能將所見之景與一個培養眾多優秀人才的學校相聯系,便只好認真的看著走廊旁的墻壁上掛著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上面講述了西北聯大工學院的往事,努力的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下去感悟那段歷史。生于戰火之中為保存中國文化命脈,以興學強國為使命的學校、千萬師生不遠萬里從北平來到西安卻停留不過數月又再度南遷,歷盡艱難渡過渭河、跨越秦嶺最后抵達漢中的征程,這段屬于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如同海浪般向我涌來,讓我感慨萬千。教授們與學生們帶著對祖國深沉的愛,毅然決然的堅守在西北大地,把己所學所成定要用來報效祖國作為使命,堅守在戰略后方,認真鉆研學術,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探討人文社科加強民族自信心,為西北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拼搏著。更加難得可貴的是,師生群體不但不抱怨生活艱辛,而且還以樂觀積極的記錄生活。聯大位于深山之中自然多蚊蟲,住宿環境也差?蓞s在曾任西北聯大體育系主任袁敦禮先生的自傳中是另一番風景,“這個地方是在深山之中,每天與學生共同生活,風景優美,共同欣賞,大有‘世事遙望空云山’的氣概。”
恰時微風拂過,恍惚之中我的眼前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學生們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與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共同探討著如何挽救處于危難之中的國民,深夜仍在埋頭苦學只為找到救國之路;教授們誨人不倦,培養學生們的責任與使命意識,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樂觀的態度教會學生們苦中作樂。他們雖身著樸素甚至有些破舊的衣服,但眼里充滿著對未來的希冀、充滿著無限的愛國熱情,從這里走出了許多國家的棟梁之材。
最后,我們來到聯大工學院的紀念碑前,從這里走出去的師昌緒院士所提的“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這幾個大字十分醒目,這塊紀念碑不僅僅只是聯大工學院曾經存在過的證明,更是對抗戰時期為了將中國文化得以保留而拼盡全力的師生,為了使教育的種子在西北這塊貧瘠的土地長出絢麗的花而堅忍不拔的師生和傾囊相助的百姓的崇敬與銘記。臨走時,我回頭再深深的望了一眼聯大工學院舊址,已經沒有了來時的疑惑,我已完全能把它和學校聯系到一起,可在綠樹環繞下,它不僅僅只是一所學校,而是聯大精神的根。
圖為國立西北聯大工學院紀念碑 杭靜雨攝
“驀然回首,歲月用同樣的方式經過每個人,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經過了歲月”聯大師生將自己寶貴的年華獻給了他們熱愛的土地,同時也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西北聯大作為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的基點,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遍地開花,不斷發展,星火相傳。而我何其有幸作為這段震古爍今的歷史的見證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穩穩地拿過接力棒,以聯大精神為指引,嚴謹治學,以理論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將聯大精神永遠的傳遞下去,奔向屬于我們的新征程。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聯大工學院舊址合影 李玲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