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風古韻,助非遺傳承”,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赴襄陽市棗陽市漢城非遺傳習所學習粗布制作,秉持著傳承非遺文化的信念,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的過程雖然短暫,但令我久久難忘。在棗陽粗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海倫的指導下,我有幸得以深入了解到粗布制作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其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才發現原本聽上去虛無縹緲的文化傳承和保護原來近在咫尺。
隨著傳承人的講解,我們了解到了“棗陽粗布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以及相關制作程序。“棗陽粗布制作技藝”主要有軋花、彈花、搓棉條等17道工序。粗布制作的產品色澤飽滿艷麗,圖案變幻多端,花色簡潔明快,顯現出明快樸實的自然美。粗布制作這種源于古代的織造技藝,不僅是襄陽市棗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當地人們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能看出我們楚地的祖先擁有如此高超的制作技藝,我的心中不免奔涌出無限的自豪。
在紡線織布的過程中,并未有傳說中的高大上,相反,紡線所采用的器材十分古樸。一針一線被一遍遍梳理,慢慢變得經緯分明,傳承人們也是這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樣看似單調的重復中,她們卻體會著傳統技藝的精髓,綻放著自己的光彩。在自己上機實操后,并未做到像傳承人那樣輕松自如,那光溜溜的梭,總是不聽使喚地在手里左右竄動,加上腳底踏板的踩動,總會變得手忙腳亂,每當看到傳承人那熟悉的手法,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到敬佩。
踏上非遺文化之旅,用心感受傳統技藝的溫度。在學習粗布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滿懷熱情,爭分奪秒地學習,從粗布制作技藝的學習到親身體驗,再到與傳承人的深入交流,我們對非遺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個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傳承非遺文化的信念。在實踐中,我不僅學到了粗布制作的技藝,還深刻地體會到了傳統技藝的魅力,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寶貴的心得感悟。這些感悟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更多地是來自實踐中的體驗。首先,我意識到制作粗布并非易事。在開始之前,我并沒有想到這樣一種簡單的布料制作過程會如此考驗耐心和技巧,每一步都需要細致的處理,從準備材料到織布、染色,再到最后的整理,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讓我明白到,實踐中的細節決定了最終的成果,只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和耐心,才能制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其次,我發現粗布制作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在傳習所內的參觀學習中,我了解到粗布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種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傳承人劉海倫老師就是自己穿著親自制作的衣服,處處彰顯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我也感受到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粗布制作技藝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傳承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我被這種傳統技藝所震撼,更加敬佩那些為了傳承非遺文化而默默付出的人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藝,更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僅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非遺文化的內生動力,更是培養我們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我們只有這樣不斷堅持去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們在生生不息地傳承中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