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是本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旨在從水量豐沛的南方抽取水源,輸送到干旱的北方,保障北方的經濟發展,鞏固蘇北和魯南糧食基地的地位,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一環,江都水利樞紐的地位舉足輕重。南水北調東線以江都水利樞紐為源頭,匯江淮之水北上,以供黃淮海地區之用,緩解干旱對于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劣影響,為我國的農業和工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盛夏的煙雨朦朧后,宛轉似絹帶般的河水為薄霧所籠罩,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源頭公園內,芒稻河和長江在此匯聚,兩岸郁郁蔥蔥,雨后空氣中氤氳著泥土的芬芳。水滋養著萬物,因為源頭,方可一片青蔥,而南水北調的意義,則是將這抹綠渲染更遠,到黃河流域,到淮北諸地,到華北平原,讓這汪碧水滋潤更遠處皸裂的土地,而這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色,若眉頭微蹙的少女,雖無山陵之壯美,猶具碧波之秀麗,此情此景腦中不由得想起那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得益于合理有效的治理保護,這片美景得以保留,現代化工業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極大的,為追求高速發展,環境成了犧牲品,曾經只要金山銀山的思想,再近年來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背景下,開始發生了轉變,二十大報告中,國家便號召我們“保護綠水青山”,促進產業綠色轉型,推進環境防污治理。源頭公園無疑是環境治理和保護的范本,向北流去的不只是一汪碧水,更是江都人民對于自然環境的熱愛,是全國人民共享資源,團結奮進建設國家的理想。雨后初晴,老人帶著小孩來到此處玩耍,他們向我們講述這里的變化,講述著江都的歷史,臉上滿是驕傲,如此怡人之景,實屬無價之寶。未來的發展,必然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環境必將是重中之重。

(圖為團隊成員在源頭公園 通訊員 章一多提供)
向東騎行來到自在公園,拾級而下,沿著橋邊走,道路略顯狹窄,橋邊大多是灌木,岸邊一水之隔遠眺,江都水利樞紐的四個電力抽水站靜靜地立在河心,自西向東按照建造時間順序,從江都一站到江都四站,江都一站始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江都第一抽水站是南水北調東線第一站,也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泵站,1961年10月興建,1963年4月建成,建筑古樸而莊重,是國人在治水道路上的一次豐碑,二站沿用了一站的整體布局,江都第三抽水站興建于“文革”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墻面上刻有“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等紅字標語,四站是四座抽水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西面入口的上方,“江淮明珠”四個大字,金光閃閃!這四座抽水站是新中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泵站群,是全國治水的典范。如此偉大工程的實現是前輩們探索精神實踐的結果,這樣的精神一代代傳承,所以如今在面對各種技術封鎖,我們能夠憑借著自己的力量突出重圍,不為他人掣肘,走自己的路,全面發展自身,努力在各個領域向世界發出中國最強音,在一次次突破中,逐步邁向世界前列。

(圖為在自在公園拍攝的江都一站圖片 通訊員 章一多拍攝 )
民生為本,治水為要。千百年來,淮河流域因河道被黃河反復侵奪,導致泥沙淤積排水不暢而屢次受到洪水的侵擾。從歷史文獻中可以了解到: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災嚴重,堤防多處決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遭遇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于是,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就此拉開帷幕。毛澤東主席亦有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江都水利樞紐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修建過程歷經16年,這顆“江淮明珠”終于巍然屹立在京杭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的交匯處閃閃發光,不僅僅因為他對于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更是先輩的偉大實踐對于后人的啟示,讓我們可以在新的時代中迸發屬于自己的力,燃燒自己,照亮后來者的道路,如此前赴后繼,復興之夢未來可期。

(圖為實踐團隊在江都水利樞紐 章一多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