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三下鄉:重走紅色征程,憶抗日英魂
85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河北宛平盧溝橋制造事端,中國守軍奮起抵抗。當日夜間,駐豐臺日軍詭稱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后,即炮轟宛平城,向盧溝橋發起進攻。而今天我站在橋上,看著腳底的馬蹄印卻感覺歷史的一幕幕在我眼前上演,馬蹄聲,槍聲、嘶吼聲、炮聲在我眼前劃過。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的開始,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導火線,因此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橋。不知多少無名英雄在此奮戰犧牲,無悔的獻出了自己珍貴的生命,石獅子知道,盧溝橋亦知道。
進入抗日革命紀念館紀念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映入眼簾,我深知只有銘記歷史,才可以讓烈士劉過的血沒有白流,吃過的苦沒有白吃。
進入場館中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深刻了解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臺灣同胞的抗日過程,早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開始日本便侵占臺灣,地方士紳丘逢甲等創議成立抗日臨時政權,抗擊日軍侵略臺灣。自此臺灣抗擊日本侵華的歷史開始上演。
歷史是值得認真讀一讀的,不同的偶然或許又藏著過多的必然,就像1919年5月4日的游行那樣,青年或許是詮釋青春的最好年華一樣,飽含愛國熱情,滿懷赤子之心,而在1936年的三月,在臺灣南投埔里幾十名少數民族青年襲擊日本警察所,擊斃2名日警,并散發抗日傳單。歷史何其相似,經典在一次次的上演,著恰恰說明了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在前輩光芒的照耀下,我知道他們詮釋的是勇氣是愛國。我不禁想在他們派發抗日傳單時是否害怕過犧牲,在他們襲擊日本警所時是否害怕過犧牲,假設如果我自己是其中一員,是否可以挺身而出,無懼亦無悔呢?我想他們大概不曾有過半點后退,因為他們更怕的是日軍的侵略,同胞不知愛國,只想在日軍的統治下得過且過。
1944年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蔡忠旅等秘密籌劃起義,準備迎接戰勝利,遭鎮壓。
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學生雷燦南策劃起義,事后被日本殖民當局逮捕,英勇就義。他們是最勇敢的人,他犧牲在了抗戰勝利的前一年,不知黑夜前的黎明他有沒有看見。
他們在剛剛好的年紀,我們也在剛剛好的年紀,他們奮起于祖國存亡之際,而我們則愿意為他們守護這太平盛世,致力于祖國繁盛之時。
直到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遭受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的臺灣和海湖列島回到相國懷抱。五十年,可以是孩提到中年,亦可是中年到老年,也可以是有些人的一生,而這一生卻是在統治、侵略中度過的何其可悲,由此可見如今生在太平天下的我們何其有幸。
回顧往昔,在海峽的彼岸有和我們一起并肩作戰的戰友們,愛國是刻在中國人的骨血里的,如若國家危難,中國不乏有能人志士保家國太平。而在今天亦是如此,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傾全力克服新冠,白衣天使趕赴前線,我想這便是做好的傳承了。
基于此我也希望我可以早日成為祖國的建設者,有一份光,發一份熱。
作者:李玉珠 來源:赴“京、津、皖、浙、蘇”黨史學習教育團
- 真情不變,紅心永傳
- 來到平山縣西柏坡鎮已是黃昏,暮色中的西柏坡散發出一種獨有的氣質,寧靜而肅穆。
- 09-04 關注:16
- 蘇大學子三下鄉:揚蜀繡風采,助鄉村振興
- 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賞千古遺韻,巴蜀e起行”實踐團隊成員于8月初,來到了重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探尋非遺文化“蜀繡”
- 09-04 關注:5
- 走進戰役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探尋紅色記憶小分隊”社會實踐隊伍在暑假期間走進濟南戰役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 09-03 關注:15
- 支教活動
- 為響應黨和國家“三下鄉”的號召,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的決策部署,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
- 09-02 關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