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對鄉村振興的影響,6月17日,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乘風破浪社會實踐隊伍在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孫迪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產業園區,對園內兩家現代農業企業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師生們前往的第一站是顧一鄉太空農場。據園區經理張奇介紹,顧一鄉太空農場是由一家上海公司全資投資,集高新農業技術應用與推廣、綠色生態蔬果生產、農業觀光旅游的霧耕農業生產園區。園區內有“金字塔”和“土堆”型的農業科技館作為展示,“鳥巢”型農作物種植大棚進行霧耕技術種植。
圖為師生在園區經理的帶領下游覽園區
初入大棚,成員們就被排列整齊的植株和品種各異的蔬果所吸引。據剛剛畢業到園區任職的技術人員楊雨欣介紹,大棚內的甜瓜畝產3900斤,而普通甜瓜畝產最高只達2000斤,不僅如此,靠著棚內恒定的溫度和先進的霧耕種植技術,棚內甜瓜一年可收三茬,而普通甜瓜一年只能收一茬。因此,公司高效的農業生產效率為自己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推動農業生產集約化、高效化、規;峁┝丝山梃b經驗。
進入霧耕種植大棚,成員們看到工人正在將成熟的蔬果進行稱重包裝。張奇介紹到,公司的生產經營可以解決10-20人農村村民的就業,并且在農忙季節,公司會臨時招聘更多的當地村民進行蔬果的采摘和農場打理。公司在帶動當地村民就業的同時,也推動了當地公路、照明、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體現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
圖為實踐隊師生在技術人員帶領下參觀大棚蔬菜
深入大棚內部,靠近大棚邊緣建著一棟獨特精致的白色小屋,這里是整座大棚的“大腦”。每株植物的根部都有若干個傳感器,傳感器將土壤水分、養分等信息實時傳送到屋內的物聯網平臺當中。平臺根據監測數據進行聯網分析,實現水分和養分的定點精準投放,實現無公害、無殘留化蔬果種植,突出綠色、健康、生態的核心理念。在農業生產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公司大力推廣使用霧耕農業生產技術,在實現農業迭代轉型的同時,促進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助力了綠色生態新農村建設。
圖為實踐隊師生參觀大棚內智能聯網控制平臺
師生們前往的第二站是離太空農場不遠的安徽肥東橋頭集市級現代產業園,F代農業產業核心區由智慧農業展示區、大棚蔬菜生產區等六大部分組成,特點是將農耕文化與智慧農業無縫銜接,實現數字園區建設。
師生們首先參觀了園區的數字中心。通過安裝在園區大棚內的高清攝像頭,技術人員可通過數據中心實時監測棚內植物生長狀況,根據現實需要施撒化肥農藥。
隨后,師生們參觀了園區的農藥倉庫。團隊了解到,園區內使用的農藥主要用于蔬果病蟲的防治,不會殘留在蔬果上,且符合國家綠色產品生產標準,與普通的農藥完全不同。
最后,師生們來到了園區的綠色蔬果質量檢測中心。據園區經理胡令科介紹,園區內每發出一批蔬果,都需要進行抽樣檢測,檢測合格后才能流通市場,若檢測不合格,該批次蔬果不僅不能流通市場,而且公司還將面臨數萬元罰款。園區內檢測設備由政府免費提供,監測數據也實時上傳至政府數據庫,這不僅為企業省去了大筆的設備購買和維護費用,而且保障了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的質量。
圖為師生參觀蔬果檢測中心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橋頭集鎮的兩家新型農業生產企業在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優化閑置土地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兩家企業分別利用自己的優勢,扎根橋頭集鎮,為鄉村振興貢獻者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國家耕地紅線”的影響,兩家企業也正轉變發展模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圖為實踐隊師生在調研結束后與村副書記的合照
“艱辛識人生,實踐長才干”。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對“新農人”的了解更加深刻。本次社會實踐磨練了青年大學生的意志,也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實現了“實踐社會,鍛煉自我”的目的,為將來如何更好地引導我校學生進入基層、服務基層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