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邊疆地區承載著國家的安全與文化的多樣性。新時代下,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成為邊疆發展的雙輪驅動。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疆域先鋒調研團,于2025年初,開展了一場為期一月的田野調研,深入全國8省16市的138個村落,探索“鄉村振興路”與“文化邊民情”。調研旨在剖析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應用,特別是在新時代興邊富民政策引領下,如何將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團隊精心選擇樣本村莊,實地驗證前期理論假設與實踐策略,為邊疆地區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在各地調查時的留影
探尋之旅:科學路徑與經典樣本的交織
本研究團隊深知實地調研對揭示文化賦能機理的重要性,采用民族學綜合方法,結合文獻分析、現場觀測與深度訪談,深入探討了文化資源分布、文化產業發展及其與鄉村經濟、生態、社會治理的交互機制。本次調研活動選擇的樣本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確保了樣本的廣泛代表性和全面性。此外,調研團在研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理論構建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撐。
鄉村新貌:煥發鄉土活力,政策助力新篇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成員深切感受到了邊疆地區于國之重,看到了鄉村發展的生機與新貌。
政策引領,精準布局
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振興提升至國家戰略,2025年文件聚焦農村低收入幫扶、要素保障、土地制度改革等核心戰略,細化路徑,強調興邊富民。金融層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財政投入1593億元,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文件還強調數字技術融合,打造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新格局,并首次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各村實踐印證文件內容。阿拉木圖亞村建設“一站式”便民服務窗口,提升群眾滿意度。黎明村大力發展種植業,尤其是花卉產業,得益于地方政府精準政策扶持,成為經濟增長關鍵動力。
這些措施和政策布局展現了我國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全面規劃和實際成效,各村實踐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進一步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相關人員交流時所攝
產業活化,多方整合
鄉村振興中,產業活化整合是關鍵。我國已構建政策框架,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導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培育地域特色品牌。
碗窯村作為“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成功融合三產業,政府引入互聯網企業,為產業升級注入活力。通過駐點培訓與電商平臺,碗窯村實現了雙渠道增收。
村小組會計王女士展示了“鐵銹花”工藝革新,將傳統壇罐升級為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茶具,價值飆升。她感慨:“過去村民做腌菜壇,現在學繪畫、設計,產品從‘土味’變身‘國潮’,收入翻了幾番。”這充分展現了產業活化整合在鄉村振興中的顯著成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圖為碗窯村所攝
生態治理,綠色共贏
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出系列論述,對生態文明建設影響深遠。在鄉村振興中,我國聚焦水土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綠色低碳發展三大方面。深化水土保護,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強化污染防治,構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網;倡導綠色低碳發展,選育綠色品種,推行節水節肥節藥技術。
黎明村作為典型,融合自然風光與人文精髓,打造綠色生態景觀,建設美麗宜居新鄉村。沿馬家溝河支流兩岸綠樹成蔭,成為休閑優選。村莊注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管理河流,保護生態。黎明村展現了鄉村發展新面貌與活力,踐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內涵,成為一幅徐徐展開的美麗新鄉村畫卷。
圖為成員走訪黎明村時所攝
文化風情:鄉村發展可活化的優質資源,靈魂支撐
(一)文化寶藏:調研點各放異彩的文化基因
中國,地大物博。在這片土地上隱藏著數不盡的文化寶藏。以本次調研地中碗窯村與大寨村為例,每一處都是文化基因的生動展現。
碗窯村,由古老作坊轉型為網紅村,文旅融合,墻繪、陶藝體驗與研學、直播新業態并行,古道“畫瓷”串聯詩意棲居,年游客量超十萬,土陶文化新生,年收入躍升至千萬級。
大寨村,紅瑤文化璀璨,梯田景觀壯麗,民俗節慶多彩,紅瑤長發、織布技藝等傳統元素得傳承。曬衣節、農耕體驗展紅瑤人民熱情智慧,梯田為自然饋贈,見證農耕文明與民族文化共生。
這兩大調研點,各具特色,共同織就了一幅幅絢爛多彩的文化畫卷,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二)人才培養:傳承一脈中的悠悠深根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習總書記強調全面振興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此,我國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雙軌并進培養本土與引進人才,增設前沿專業,鼓勵科研人員下鄉,提供高收益分成和職稱評定,增強榮譽感。
走訪發現,各地正自主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如三道河村保護傳統手工藝人才,工農村實施“五大振興”,碗窯村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其中,“外來媳婦”劉春華成長為陶藝主理人,年收入超5萬,彰顯人才本土化意義。
這些措施構成全方位支持體系,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展現各地自主性和創新性。
(三)開發利用:把握地方特色的發展路
地方文化是跳動著的脈搏,滋養土地,為發展之路添魅力。各地不遺余力發掘特色,文旅融合、非遺創新、文藝巡演等遍地開花,力求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雙效益。
祖國南部,文化經濟融合之花絢麗綻放。大寨村以“文化+”多元化模式,成功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吸引眾多游客。
黑龍江工業大省亦不遜色,哈爾濱市平房區兼具工業與休閑魅力,以“工業強鎮,休閑名鎮”面貌展現文化與經濟和諧共生。
這些成功實踐提供寶貴經驗,激勵更多地區在文化引領下,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地方文化不僅是根基,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引領著各地區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圖為成員體驗扎染后與其作品合照
結語
經過一個月田野調查,我們深入鄉村,見證了新時代鄉村的變革與成長。昔日泥濘小路與破舊農舍已煥然一新,展現出宜居宜業新貌,這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鄉村自身積極探索。文化作為鄉村靈魂,正通過節慶、廣場建設、品牌打造等方式煥發新生。調查中,我們發現鄉村在文化發揚上的創新:有的地方利用互聯網推廣文化產品,有的地方融合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特色產品,為經濟注入新活力。這些實踐豐富了鄉村文化內涵,指引了發展方向。作為青年學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將繼續研究鄉村文化,探索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在新時代興邊富民政策推動下,文化與鄉村發展的深度融合有望成為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戰略,助力地區走出特色鄉村振興路。此次調查不僅是對鄉村現實的洞察,更是心靈的洗禮與文化探索,激勵我們為鄉村未來貢獻力量。(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疆域先鋒調研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