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成為社會關注焦點。2025年2月26日,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木板印憶”團隊在張雪瑩帶領下,深入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圍繞“非遺傳承與創新——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例”主題展開實地調研,探尋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存續與發展脈絡。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期,歷經數百年發展演變。據考證,在明代洪武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已初具工藝基礎,當時的雕刻藝術多服務于祭祀活動或君王政治,這也構成了其創始階段的兩大題材。而“年畫”一詞正式確認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 1849 年),李光庭在《鄉言解頤》“新年十事”中寫道:“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此后,楊家埠木版年畫在歲月長河中持續綻放光彩,成為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
踏入中濰年畫博物館,濃厚文化氛圍撲面而來。館長吳安軍熱情接待團隊,其自身經歷便是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故事的生動篇章。自幼受木雕藝術熏陶,吳館長在木版年畫雕刻領域深耕不輟,20 歲已熟練掌握技藝精髓,其作品如《趙八缸活財神》《白蛇傳》等,構圖靈動夸張、刀法質樸粗獷,融合傳統與創新,別具藝術魅力。
吳安軍館長詳細講解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從明洪武年間由川遷魯的楊氏先人傳承的佛經雕刻技藝,到清代咸豐年間擺脫初創影響、實現工藝變革,再到如今成為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之一,其發展歷程波瀾壯闊。年畫制作涵蓋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四道核心工序,每一步皆凝聚先輩智慧與匠心。與天津楊柳青側重富貴生活描繪、蘇州桃花塢聚焦宮廷貴族主題不同,楊家埠木版年畫扎根民間,生動刻畫百姓日常百態、風土人情,展現質樸生活美學,為民間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素材。
圖 1 吳安軍館長向隊員介紹全國各地木版年畫分布
博物館布局獨具匠心。一層木版年畫技藝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刻刀游走、彩墨暈染間,傳統工藝魅力盡顯,讓團隊成員直觀領略手工匠作溫度與精度。二層陳列全國各地木版年畫,吳館長如數家珍介紹各地特色,如印刷順序差異、花紋風格多樣,或蘊含佛教文化元素、或人物情態細膩婉轉、或造型姿態端莊大氣,多元風格在此匯聚碰撞,拓寬團隊藝術視野,凸顯楊家埠木版年畫在全國年畫體系中的獨特地位與文化交融價值。三層聚焦新時期木版年畫創新成果,“新年畫運動”在此蓬勃開展。吳館長積極推動傳統技藝與當代社會融合,以百年黨史為主題創作大型系列年畫,用古老藝術形式展現紅色歷史進程,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凝聚力;中華上下五千年題材創作也在推進中,為傳統年畫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使其成為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


圖 2 圖為《話說黨史、百年輝煌》新年畫精品畫冊
在交流中,吳館長也流露出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發展的深切憂慮。在現代社會快節奏沖擊下,傳承困境日益凸顯。年輕一代多受新興文化吸引,從事年畫傳承者寥寥,人才斷檔致傳統技藝延續艱難;市場方面,因受眾減少、消費習慣轉變,年畫市場持續萎縮,傳統銷售模式難以為繼。這些問題引發團隊深刻思考,也凸顯非遺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木板印憶”團隊此次調研收獲頗豐,不僅深入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藝術內涵、制作工藝與發展現狀,更明確非遺傳承創新面臨挑戰與機遇。團隊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運用專業知識,探索新媒體傳播、文創產品開發等多元路徑,助力楊家埠木版年畫在現代社會破局突圍、重煥生機,為非遺傳承事業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也期待喚起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的關注與支持,攜手守護民族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