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霓虹漸次點亮團圓夜,在閩中古韻流淌的莆田涵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正悄然開啟。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探尋春節文化,感悟時代浪潮”實踐隊循著非遺的脈絡,走進“十里不同風”的元宵秘境——這里,節慶不是一夜的狂歡,而是一場持續月余的文明對話。
蔗塔擎天:甜蜜的信仰圖騰
踏入延寧宮,八角玲瓏蔗塔如一座琥珀色豐碑直指穹頂。175公斤甘蔗以匠人之手化作“節節甜”的密碼——清代流傳的媽祖救難傳說,在食紅點染的“上元祈福”字樣中蘇醒。4.2米高的空心燈塔不僅是省級非遺技藝的具象,更是莆田人對“甘來”生活的立體注解:每一節甘蔗的咬合,都在訴說著“苦盡甘來”的生命哲學。
戰鼓新聲:穿越六百年的心跳
宮門外,牛皮大鼓震碎冬日殘寒。源自明嘉靖抗倭烽火的涵江車鼓,將金戈鐵馬淬煉成節慶的脈搏。當十斤重鼓槌撞響直徑三尺的牛皮鼓面,歷史長河泛起漣漪:昔年慶捷的吶喊,今日化作鄉村振興的進行曲。年輕人舉起手機記錄這非遺的轟鳴,鏡頭里,鼓點與心跳正以相同的頻率共振。
火中起舞:大地之子與烈焰的契約
松東村的午后被炭火煨得滾燙。四尺松柴燃作赤紅火毯,抬轎青年赤足躍入熾熱——這不是雜技,而是一場傳承千年的生命儀式。炭灰飛濺間,古老的火神崇拜與現代人的勇氣在灼熱中交融。阿婆說:“火越旺,福越厚。”當膠鞋與防護服成為時代注腳,這片土地仍有人選擇用最原始的足印,丈量對豐收的虔誠。
燈河繞境:流動的萬家祈愿
暮色四合時,松東村倏然化作星河流轉之地。孩童舉著錦鯉燈蹦跳如躍動的火苗,八旬老者手提祖傳走馬燈,絹紗上“五谷豐登”的剪影隨步搖晃。當三百盞花燈首尾相銜,蜿蜒成三里的緋色游龍,隊伍中有人輕聲哼起莆仙戲的調子——這是屬于鄉土中國的《清明上河圖》,每一盞燈都是滾燙的民生史詩。
守藝者說:在鋼筋森林栽種傳統根系
“從前游燈是為驅年獸,如今更多是讓娃娃記住根在哪里。”松東村非遺傳承人林伯擦拭著祖傳轎燈,LED燈帶與傳統竹骨在掌心交織。實踐隊員的筆記里寫下這樣的思考:當無人機表演沖擊視覺,為何這些“笨拙”的民俗依然讓人熱淚盈眶?或許答案藏在阿嫲教孫輩扎燈時顫抖的指尖,藏在火把映照下年輕人發亮的瞳孔——那不是懷舊,而是文明基因的本能蘇醒。
元宵的月光漫過興化平原,照見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奇妙圖景。在這里,每個習俗都是活著的文物,每聲吶喊都是未來的回聲。當高校學子與田間老農共捧一盞燈,我們忽然讀懂:所謂傳承,不過是把祖輩眼里的光,接續成照亮前路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