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筆墨情懷,賦予徽墨以新的時代內涵,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墨香拂古訓 自古訴今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2024年7月18日至20日在有”中國歙硯之鄉”之稱的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進行實地調研,從徽墨價值、制作工藝、徽墨與徽州文化的聯系多個角度探尋徽墨的傳承與發展。
走進徽州歷史 體會徽墨內涵
第一天,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徽州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品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各個時期,實踐隊員全面了解了徽州文明的演進歷程,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尊重以及歷史的多元與包容。
離開博物館,實踐隊員進進徽州府衙,一進入府衙,映入眼簾的是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的建筑,向前走,實踐隊看到古代官員審案的場景,講解員為實踐隊員講解徽州的科舉制度和文化制度,感受徽州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
19日,實踐隊乘車前往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分別從徽墨的歷史、制作、鑒賞、用墨、藏墨和歙硯的歷史、制作、鑒賞、保管兩條主線去感受徽墨和歙硯在徽文化發展史上歷史地位與作用,實踐隊了解了完整的墨硯歷史,觀察了徽墨的制作流程,匠人們說,“從選材、配料到雕刻成型,一塊上好的墨硯至少要一年才能制作出來”,走進雕刻車間,實踐隊員們不自覺的屏住呼吸,生怕打擾到沉浸在墨硯中的師傅們,師傅們將形狀不同的原石設計成一方獨的硯臺,賦予每一塊硯臺靈魂。

圖為胡秋生先生在講解硯臺的藝術設計思路 (通訊員章成凱/供圖)
隨后,實踐隊對館長胡秋生先生就培養年輕手藝人的問題進行采訪,胡秋生先生說“首先,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從底層做起,要坐得住,要從基礎抓起,沒有基礎也就做不好設計,好在我們國家對這個比較重視,我們要慢慢把它傳承下去”此外,胡秋生先生還表示,歙硯本身是人們喜歡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化大家庭的組成部分,歙硯可以在就業、旅游等方面帶動歙縣經濟的發展。
體驗制作不易 弘揚非遺匠心
20日清晨,實踐隊員來到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團隊成員參觀了墨廠的各個生產車間,從選材、研磨到干燥、成型,每一個步驟分工明確,精心操作,確保墨的質量。在描金車間,師傅們親自教導實踐隊員如何給墨“增光添彩”,一點一沾,輕輕落筆,一塊藝術品就誕生了。在各個車間,實踐隊員們能感受到手工藝者對傳統工藝的堅守以及對完美作品的不懈追求,能看到他們為了與市場結合做出的創新和努力,非遺傳承人會深刻挖掘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以此吸引更多關注,為徽墨發展注入新的時代血液。

圖為實踐隊在體驗描金(通訊員章成凱/供圖)
實踐隊員們與董事長周美洪先生座談交流,被問到在新時代的沖擊下是否徽墨的傳承時,周美洪先生自豪地表示不會憂慮,“以前工廠的產品90%都是出口日本,而現在主要賣到國內,我們工廠也注重墨的質量,不是以前的就是好的,我們會取其精華,不斷創新”周美洪先生表示,十幾年來,中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博物館能如此好的保存下來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徽州的老企業保存的這么好也離不開各個地方的貢獻。
了解完徽墨的制作流程,實踐隊前往項氏徽墨展館,欣賞獨特的徽墨藝術。參觀過后,實踐隊員與學校老師圍繞徽墨鑒賞價值的發展和在大眾的傳播情況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博物館館長項德勝先生向實踐隊員介紹了徽墨除了使用價值外還有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發展出的觀賞價值,實踐隊員問到如何應對隨著鑒賞價值衍生出的徽墨的保存問題 ,“我們從配方解決了徽墨難以保持的問題,配方不能是一成不變的,以前的徽墨主要是好用,現在還要能千年不朽,我們改變了油煙、松煙的配比,還采用了現代的科技,”如今的徽墨較以往的徽墨保存的更久,觀賞價值更高,也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民間有小孩點朱砂避邪,點的就是朱砂墨”項德勝大師說。

圖為項德勝大師為實踐隊員介紹藏品(通訊員章成凱/供圖)
基于實踐以及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實踐隊員發現,目前大部分人關注并愿意去了解徽墨文化,但對于學習徽墨的途徑缺乏了解。大多數人通過短視頻的方式了解徽墨的表面,他們希望能了解徽墨的制作過程與內涵。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談中實踐隊員還了解到,非遺傳承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徽墨活動,也表示會積極配合開展徽墨文化的研學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徽墨文化的精粹。
徽墨,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墨香拂古訓 自古訴今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深刻挖掘當地的文化瑰寶,探索徽墨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不僅看到了非遺傳承人對徽墨的熱愛,還感受到了傳承人對徽墨的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廣、馥郁墨香飄進更多人心中的期待。